Deepseek的横空出世,惊艳了世人。
而作为一个还在坚持原创写写写的菜鸟作者来说,一直也希望有自己的写作平台,并且能被一部分同频的人看到,不一定是带来收益,而是带来更多的认可和自我价值感。
可是当AI时代来临,自动生成的精美文案的功能,已经让很多在基础文案岗位的人感到岌岌可危。
所以我也问了Deepseek一个问题:AI可以生成文案,看起来人人都可以是写作高手,原创写作者还有空间吗?
以下是它的回答:
AI技术的快速发展确实显著提升了文案生成效率,甚至让普通人也能快速产出看似专业的文字内容。但原创写作者的独特价值并不会因此消失,反而可能因AI的普及而更加凸显。以下是几个关键视角的分析:
### 1. **AI的本质是「模仿者」,而非「创造者」**
- **数据依赖陷阱**:AI模型基于现有文本库训练,其输出本质是对既有内容的概率性重组,难以突破数据集的思维框架。当市场需要颠覆性创意时(如病毒式营销、文化现象级文案),AI往往陷入同质化困局。
- **情感表达的机械性**:人类写作中的微妙情绪(如反讽、黑色幽默、隐喻)需要复杂的社会认知能力,AI生成的文字虽流畅却缺乏真正的共情穿透力。例如奢侈品文案中的身份认同营造,或公益广告中的苦难叙事,机器难以把握人性灰度。
### 2. **原创写作的不可替代性壁垒**
- **认知深度的降维打击**:专业作者能融合跨学科知识进行创作。例如科普作家需理解科学原理并转化为生活隐喻,财经评论员需结合宏观经济与微观案例——这种系统化思维远超当前AI的碎片化拼接能力。
- **风格化表达的护城河**:顶尖作者的文风辨识度(如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鲁迅的冷峻犀利)是长期思维训练的产物。AI虽能模仿句式,却无法复制背后独特的世界观与知识体系。
### 3. **人机协作催生的新机遇**
- **创作流程的重构**:智能工具正在重塑创作链路。编剧可用AI批量生成支线剧情方案,诗人可利用语言模型探索陌生化比喻,调查记者可借NLP快速分析海量资料。原创者从重复劳动解放,更聚焦核心创意。
- **超个性化内容需求**:当AI填平基础内容洼地后,市场会奖励「人格化表达」。自媒体时代的"房琪式文案"、品牌主理人的故事化写作,依赖的是创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与价值主张,这正是AI的绝对盲区。
### 4. **版权经济的范式转移**
- **确权机制的反向升级**:区块链、AI指纹等技术将加速内容确权体系完善。当AI生成内容陷入版权争议时(如模型训练数据侵权),人类原创作品的产权清晰度反而成为溢价要素。
- **创作价值的重新锚定**:在信息过载时代,优质原创内容将成为稀缺资源。如同工业革命后手工制品升级为奢侈品,人类写作可能分化为快消级(AI辅助)与收藏级(深度原创)的双轨市场。
**未来图景**:写作者将分化成三大生存形态——「AI指挥官」(擅长提示工程与结果优化)、「垂直领域深度创作者」(如医学法律等专业写作)、「元叙事构建者」(创作IP原型与世界观)。真正危机的或许不是AI,而是停留在流水线式写作却拒绝进化的人类。
用约翰·伯格的话说:"AI在计算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不可能性。"当技术解决了表达的"效率平权",思想的锐度与生命的厚度将成为写作者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城池。
后面的这几句话写得太好了,AI的写作应该是参考了一些原创作者的观点,或者是通过算法的重组,已经是接近甚至超越了一些人脑的写作,这让很多本来依赖性就很强的人是更加依赖,可是那些坚持原创,并且遇到写作瓶颈,无法在自己原有的能力范围内找到帮助的人来说,如果会将AI作为自己的写作助手,那无疑是锦上添花。
所以不能一味地排斥甚至害怕AI,而是要学会利用AI,将AI作为写作的工具,提升写作的效率,学会提问,学会用AI提供素材,学会用AI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学会用AI来提炼关键信息。而人脑更像一个指挥官,胸有成竹,让千军万马为我所用。
目前看来,我的写作速度和文笔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还不及AI,所以我要加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原创写作的提升,当自己提升得越多,对AI的掌控和使用将会更加具体,这样AI可以提供给我更加多元和实用的信息。
希望自己加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