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老人说:“我后悔把我儿子培养得太优秀了!”,听了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很诧异?还有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但当看完这个母亲经历的辛酸往事,我突然理解了这位母亲和这样的言语!
这位母亲和他的丈夫年轻的时候都是教师,当年计划生育,夫妻二人只生了一个儿子,对儿子更是捧在心尖尖上的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寄予了厚望,读书以外的事情,老两口全都揽了下来,也觉得并无不妥,儿子很争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两口非常骄傲,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很是羡慕!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上了国外的名校,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毕业后更是在国外找了工作,定居他乡,老两口卖掉了城里的房加上手中积蓄给勉强给孩子在德国买了房。自己搬到了乡下的房子居住。
就像朱自清的《背影》,孩子的长大对于父母还说,就是我目送你的背影离开,一次次地渐行渐远!
儿子到了适婚的年龄,老两口也像寻常人家一样,开始了催婚,但是儿子直到有了小孩才告诉老两口他已经结婚两年了!老两口顾不得责怪儿子,赶忙买了去德国的机票,担心不照顾孙子会让人留下话柄,但老两口在国外没待多久,便被儿媳礼貌的请回了国!
后来,老伴肺癌晚期,母亲跑到房间哭得撕心裂肺,打电话给儿子,儿子说工作忙,让母亲别心疼钱,带老伴去大城市看病,挂掉电话后,母亲才想起来自己根本不会买高铁票,再打电话给儿子那边已是无人接听了,母亲无奈打电话给外甥帮忙买票,外甥一听姨丈生病了,说什么也要开车带着老两口去北京看病,母亲看着外甥在医院跑来跑去,多么庆幸外甥来了,他想起自己母亲当年说这两个外甥是烂泥扶不上墙,现在的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烂泥!
后来老伴过世了,儿媳孙子没有回来,儿子请假回来三天就走了,临走前,儿子一再感谢小姨和两个外甥对母亲的照顾,却绝口不提给母亲养老的事情。最后,竟说出了委托两个外甥继续照顾自己的母亲!母亲被自己儿子的不要脸惊呆了!
后来,母亲和自己的妹妹还有外甥一家在一起生活,妹妹过世后,儿子儿媳一家回来了,母亲挺诧异儿子在自己父亲过世的时候都没有回来,反而在小姨过世的时候却回来了,原本母亲以为儿子是为了感激小姨一家回来的,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家的土地要被拆迁了,儿子此次回来是为了钱!
母亲此时是多么绝望,他后悔只教会了儿子学习,却忽略了对他品格的培养!
母亲最后立下遗嘱,拆迁的三套房,给两个外甥一人一套,剩下的一套等自己过世后捐给希望工程。
儿子气得摔门而出,此时的母亲对他来说已是可以随手丢掉的臭抹布了!
儿子儿媳口中的人权自由不过是对他们骨子里自私的伪装,母亲看清了自己的孩子,也痛恨自己把儿子培养得太出色,惋惜自己的晚年生活是如此凄凉!
二
三姨是十里八乡最能吃苦的女人,街坊邻居只要有苦差事就会想到三姨,三姨也不推辞,只要能挣钱,苦些累些都无所谓!
终于,苦心人天不负,奋斗半生,家中的两个儿子也是不负期望,进了省城的一流大学,大家说三姨有福气,培养出来两个大学生!但是这种福气在我看来太心酸了!
倒不是说表哥他们不孝顺,相反,他们非常孝顺。
但是,有一种无奈就是你的努力赶不上你父母老去的速度!
表哥上大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特别想考研,但由于学费太贵,又急着出来工作挣钱补贴家用,就放弃了读研!
记得表哥工作后的第一年回家,表哥说他每次出去和朋友聚餐,吃一顿饭几百块钱,他多么想对面坐着的是自己的父母!听到表哥的这句话,我能感受到表哥的无奈!
表哥一流大学毕业,刚开始工作工资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在成都打拼的他一步步从员工干到了部门主管。
表哥工作四五年,省吃俭用攒下来三十几万,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但也到了结婚的年龄,表嫂和表哥是在公司相识相恋的,表嫂家是在四川附近的一个镇子上,结婚需要房子,成都的房子首付少说也要六七十万,表哥的积蓄还远远不够!
那段时间,三姨在家一边忙着种地,另一边则打听隔壁村子有没有搬砖、扛水泥、掺沙子等活,只要有三姨准是跑在最前面的。三姨夫在工地上全年无休,直到生了两场大病,才无奈回了家,即使这样,三姨夫只要有活找自己,自己觉得身体还能撑着,也会去!
表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劝说无济于事,父母把自己供出来已经不容易了,现在自己工作了,还让他们如此操劳,三姨三姨夫知道自己孩子的难处,时时刻刻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但是两个儿子,一个在西安一个在成都,一碗水需要端平,都需要钱!
三姨的脸黝黑黝黑的,皱纹像一道道沟壑,常年的风吹日晒,红血丝在两脸蛋上分外显眼,手上的老茧又硬又实,看着让人心疼!
后来,两个表哥结婚了,都在城里买了房,生了孩子,日子却过得越来越拮据,每个月除了房贷,还有孩子身上的开销,已经让他们精疲力尽,基本没有多余的钱孝顺父母了,过年回家也只能偷偷地回,因为走亲串友也是要花钱的,所以能躲就躲!
这就是当代绝大多数拼一代大学生的现状!
表哥常常让三姨到他们工作的城市生活,三姨三姨夫也尝试过,但是待了一个星期怎么也呆不住了,在陌生的城市,语言不通,家乡的方言带着浓浓的口音,连个说话的伴都没有,儿媳也很孝顺,但是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摩擦,想来也就放弃了和儿子一同生活的念头,回到了家乡。
三姨常感叹,隔壁老五家的孩子小时候调皮捣蛋,读书没多久就辍学了,长大后,在家附近开了一家超市,生意做得也不错,日子过得也挺红火,家里父母一有啥事情,一个电话就能到,实在太羡慕了!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如果自己的孩子住得近,对年迈的父母来说,无疑是心里的慰藉!
有句俗语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但是,当代社会的生活压力是何其之大,子女大多不是没有孝心,而是实在是能力有限,自顾不暇!
你以为你放生的是一只鹏,其实他们也在追逐的那一片天空下,争得你死我活,伤痕累累。
敢问现在有多少四十岁以下的子女能真正完全接住照顾父母的大旗?
留守老人说,
我后悔将我孩子培养得太出色了!
又或者,他还能陪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