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现象:被嫌弃的中年人
为什么35岁的职场人被人嫌弃呢?
首先是体力。
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大多已经在职场上侵淫了多年,身体已经没年轻人那么耐操了,你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注意保养了,而那些愣头青能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还乐此不疲。
其次是精力。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已经有了家庭,这就意味着多了很多牵绊,你下班就想着准点回家给孩子做饭,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可以生活里全是工作,为了梦想,全力以赴。
再者是潜力。
因为年轻人可挖的潜力大,性价比高,而中年人身上的价值已然不大,更多地是在靠经验工作。
中年职场人最大的优势:经验、人脉、资源。
尴尬的是,很多工作了十年的人,他们只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然后将这经验用了十年而已,成长空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人脉和资源更是少的可怜。
除非你可以自己带客户、资源过去,能够给新公司带来可看到的实际收益,不然还真难以找到满意的下家。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掌控力,在职场上待久了,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一些职场老油条的习性出来,没有年轻人那么好掌握。
企业给年轻人画大饼,他们会听得热血沸腾,很卖力地干,但职场老鸟一听,就在心里说,又骗我,我待了多少家公司了,都这样。
而且,他们还可能将这些职场经验分享给团队里的年轻人,这样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下降。
中年人跳槽、换工作其实挺尴尬的,就是因为有很多的限制在里面。
2.前两天,听说了朋友一件扎心的事。隔壁组的一个37岁的老员工被辞退了,他在公司勤勤恳恳干了五年,每年升职评估都升不上去。
工作特别认真,态度特别谦虚,可就是能力实在跟不上,别人学一次的,他学三次还不会。
再加上年纪越来越大,终于还是没熬过被淘汰的命运。
大家都觉得挺惊讶的,因为隔壁组刚刚晋升了一个总监,年薪35万,是这个老员工的熟人,两个人是大学同学,上下铺的兄弟,当初一起进的公司,可无奈实力相差悬殊,一个飞速进步,一个龟速爬行。
我们都以为,老员工有了同学的庇佑,至少还能多待上几年,可没想到,新官上任三把火,先把自己人给点着了。
这个老大哥郁闷了好几天,终于还是没忍住去找好兄弟理论。可惜,不到半个小时,就败下阵来。
他摔门而出前的一句话,在我脑海中回荡了很久:我们不是朋友嘛。
看着他默默离去的背影,让人忍不住感叹,你们是朋友。可是那又怎么样呢,职场从不相信友情。
3. 前两天,许久没有联系的小钰在微信上找我借钱。
她带着哭腔给我发了一大段语音,说自己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想要辞职回老家。
25岁,出来工作了7年的她,将所有银行卡里的钱东拼西凑,竟只有三位数,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
她说,因为穷,她已经连续吃了一个月的挂面。
就是那种,除了一小撮青菜和盐,什么都没放的清汤挂面,她吃了整整一个月。
她曾经做过餐馆服务员、服装店店员,辗转换了很多职业,可是如今,她依然没钱。
现在的她,做的是门槛最低的那种销售,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付房租和勉强吃饭,偶尔还要自掏腰包请客户喝饮料。
她一个人在城市里苦苦支撑,只是想要让家里人对她高看一眼。
然而,结果却是花费越来越多、积蓄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差、压力也越来越大。
就像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写的那样:“我拼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人间实苦,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一位38岁、已经毕业10年的妈妈,准备带儿子考研,因为她想当一名老师。
她给自己定的计划是每天最多学习7小时,同时还要兼顾照顾孩子。
30岁正是一个努力还不晚的时候,也正是一个还有力气去努力的时候。“我本可以”式的后悔,是一种残忍的人生结局。
希望更多人在40岁的时候,是为30岁感到值得,并收获当时努力求变的结果。
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你身边的人吧,无论他即将步入30岁、还是已经30有余,甚至,已到了40不惑。
愿当你回首往事时,可以记起的、人生主动求变的回忆有很多。
“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为虚度年华而羞耻。”
就像网络上曾经流传的那段话:
“现代人的崩溃常常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内心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
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
你可能会在路边遇见眼圈红红的外卖小哥,也许是因为前一秒刚刚被取消了订单,而家里生病的小孩还等着他早点买药回家;
你可能会在凌晨三点的菜市场看到疲惫的菜农,他们起早贪黑忙着卸菜摆摊,单薄的背影在夜色下显得格外孤单;
你可能会在深夜的麦当劳里碰见无家可归的留宿者,他们自带毛毯和食物,在混合着炸鸡和脚臭的空气里休息,度过又一个没有收入的夜晚;
你可能会在医院走廊发现跌坐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病人家属,他们手里拿着病危通知单,而卡里实在没有钱来支付医药费了。
底层没有生活,只有生存。
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写到:“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多少人活得像筋疲力尽的溺水者,在黑暗冰冷的水中挣扎,却只能任贫穷的绝望将其包围。
你能说他们的贫穷,都是因为懒惰、不上进、不努力吗?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写过一部纪实作品《我在底层的生活》。
她隐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
她去过六个不同的城市打工,每到一处她都断绝和过去朋友的来往,全靠着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
她换了几次工作,做过超市店员、女佣、女侍、老人服务,但结局都一样:
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因为没钱,所以不得不住在房租相对便宜的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每天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在通勤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根本没有时间用来看书学习、提升自己,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因为现在的工作时薪低、生活成本又高,她只能去找更多的兼职;
因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活得像台机器,她渐渐无力做其他任何事情,直到情绪爆发,换一个城市,进入下一个循环。
你说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短视、目光狭窄、不懂得做计划,不懂得花时间提升自己。
但正如《稀缺》中说:
为了满足生活所需,穷人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发展事宜,于是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中。
有些人,光是为了生存,就已经花光了他们全部的力气。
他们活得那么用力,却仍然只是生活剧场灰色的布景,是没有机会购票入场的主角。
子非鱼焉知鱼之苦,是谁给你的优越感去批判他们呢?
4.《怦然心动》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你会看到,朋友圈里又有人转,谁家拆迁分得了2000万、谁一个月的理财收益比普通人一年的工资都多。
而想想自己,蜗居在城市边缘不到20平米的小房间,喝酸奶必舔盖,逛超市永远只买打折品,吃得最多的美食便是黄焖鸡米饭。
你会委屈得想哭。
但请你,仍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即使生活艰难,即使站在最黑暗的角落,但心中依旧渴望光明。
村上春树说:“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拼了命赚钱,再咬着牙度过年轻时这段艰难没钱的日子。
塞涅尔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生活不易,但仍有人能在重压之下触底反弹,在苦难的尽头看见光明。愿所有努力的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愿那些你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累,能在不久的将来闪闪发光,成为最美的勋章。
5.一般的名人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年轻时的经历,大多会说:很苦,但我感谢那时拼命坚持下来的自己。
徐峥说:
我很庆幸我一直在坚守做电影。
我后悔的是,30多岁时太懒惰了,不够勤奋。
这世上,还真的没那么多天才。
1.我30多岁时太懒惰
徐峥是个70后,标准的白羊座。
“我很冲动,冲动完了再纠结。”
他考进上海戏剧学院,1994年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心怀艺术理想,进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三四年间,徐峥参演了《陪读夫人》、《商鞅》等多部话剧作品。
但他被大众熟知,更多是因为古装喜剧《春光灿烂猪八戒》、《李卫当官》。
那时候,徐峥30岁。
影视剧爆红,可徐峥本人一直不愠不火。
有时候,他走在外面被人认出:“你就是那个猪八戒吧?”
徐峥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怅然若失。
初入演艺行业时明明怀揣的是严肃、高雅的艺术理想,他“人民艺术家”的自我定位,渐渐地彻底被现实击碎。
徐峥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又真正做到了什么?
十多年后的今天,面对采访,46岁的徐峥坦然对30多岁时自己的懒惰表示后悔:
人都是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没当回事儿。
因为人活在一个痛苦里面比他解决问题要容易,非要病到需要做手术不可,吃药多苦啊,解决问题需要更大的勇敢。
但是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致力于不停地解决问题,直接面对你人生当中的各种困惑。到了中年其实就好一些,他就能悟到或者说休息得更早一些。
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人们往往深陷于想法和行动之间的痛苦,懒惰得不想抽身而出。
人们会麻木于固步自封的状态,忘记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办法总比问题多,习惯于痛苦是可怕的。
比起一腔孤勇和一片赤诚,没跳出痛苦的怪圈,其实就是一种不自知的懒惰。
2.为什么说30岁重要
徐峥如今取得“成功”,得益于他在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加倍地努力。
比如,第一步,抛弃原来的自己。
黄渤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徐峥之前很容易满足,但拍起电影来就不是了,一个镜头要拍到几十遍。
三十而立。
30岁的重要,在于一个人终于能独立而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生活。
经历过一些成功与失败,也应该更加清楚“什么是我想要的”,并能够为之付出一定代价。
如果把30年分成三个部分来看:
1到10岁,渴望认识世界
拥有好奇心与想象力,恨不得每天都是“十万个为什么”,总是有很多动力去探索。
11岁到20岁,充满叛逆和冲劲
似乎总有和全世界干一仗的气势。不过这种叛逆也能给人带来正向影响,让人在碰壁中成长。
21岁到30岁,有意识地去“犯错”
这十年,尽管要经历很多失败与迷茫,但这是为找到人生方向做准备的关键时期。
有意识地去“犯错”,让一个人在30岁时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因为迷茫,30左右的人也许还在探寻或追求所谓“理想”。
辩手马薇薇说:
理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凭空想出来的叫梦想。
理想是那件让你做所有不想做的事情的最根本动机。
当你找到了最根本动机,你就找到了理想。
心理学家Meg Jay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人生中80%重要的决定时刻发生在35岁。
人生中那些能影响你一生的决定、经历,以及“顿悟”的时刻,十有八九都出现在30岁中旬。
三十岁不是新的二十岁。
不是完全没有时间了,而是没有那么多可以理直气壮浪费掉的时间。
否则一个人要迎来的,就是40岁的追悔。
我们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认识了世界,在第二个阶段感受了世界。
处在第三个阶段的30岁,对人生接下来几十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切不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复盘,都是假复盘。
3.拒绝“我本可以”的残忍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学者在一个实验中发现:
当老年人被要求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时,绝大多数人都强调了生活转变在他们记忆中的核心影响。
研究人员找到34位已经退休的老人,让他们说出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上大学、婚姻、工作……研究人员发现:
当被要求思考他们的生活并回顾记忆时,大多都是15至30岁之间发生的事,他们往往很少记起从30岁到70岁的事。
30岁后的生活回忆不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再“求变”。
甘愿原地踏步,怕后悔,也成了懒惰、停滞不前的借口。
心理学家Dan Gilbert说,人们之所以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是由于对时间的力量,有根本性的定义错误。
研究人员调查了上千人,让他们预估未来十年自己可能发生的改变,以及回忆过去十年自己已经发生的改变程度。
结果显示,比起实际值,人们总会大大低估未来十年他们要经历怎样的变化。
自己的“实际变化程度”(黄色)远高于“预计变化程度”(紫色)。
并且结果显示,18岁的人预期自己会发生的变化,和50岁的那群人正在经历的一样。
“就是过去的就已经结束了,是人们常有的错觉。但其实我们做出的每个决定,都在影响着未来的生活。”
总是在回首之时,人们才恍然发现,这五年、十年间,自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远远超过想象,所以才有那样剧烈的后悔。
35岁前要做的四件事
如果你还没有到35岁,那么这篇文章将可能会拯救你的职业生涯和人生。
为了尽量避免自己在35岁时面临中年危机的窘境,我们需要在当下做好四件事。
1. 别混日子,学一技之长傍身
我一直都信奉这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年轻的时候混日子,下场一般都会很惨,三十多岁还和毕业生的薪资相差不大,那说明你这些年并没有为此付出太多的努力,也可以想象到你的能力、经验、人脉、资源,这些日后将成为你资本的东西都很欠缺。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经营有价值的人脉,有必要拥有至少一个特长,日后即使出现变故,还有方向和出路。
2. 读书,多看实用的书
读书的重要性,很多文章都讲烂了,就不多讲了。不管什么阶段,人都要保持阅读,那么看什么书呢?
励志的书要看,但要少看,看这些书,并不是要模仿别人的成功轨迹,而是要保持心怀希望,有继续努力的驱动力。
实用的书要多看,比如和你专业技能相关的书,比如一些为人处事道理的书,比如一些兴趣方面的书,这些或能提升自我,或可以成为社交谈资。
3. 锻炼,不为体型,只为健康
成年人的身体总是在走下坡路的,锻炼是为了身体在报废的路上走得慢一点。
年轻的时候,可以拼命工作,但也别忘了要努力锻炼身体,不是为了保持好有型的身材,就是为了健康,为了有体力过好人生的下半场。
此外,更实际的理由,就是省钱,为了以后少去医院。
4. 挣钱,积累资金,理财投资
我从来不羞于谈钱,满身的铜臭味,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功利一点,没什么不好的。
如果一家公司,你既学不到东西,又挣不到多少钱,也得不到多大的资源、人脉,那你就别过于留恋,果断选择离开。
在35岁之前,最好要尽可能地多积累资金,以备未来的变故,要学会理财,不要让钱闲着。
不要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新鲜事物,做一个斜杠青年,既可赚钱,又可摸索新出路,今天走的路,每一步都有深意。
35岁,不是人生的起点,更不是终点,虽然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我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做一些准备,别到时候手忙脚乱,痛哭流涕。
努力终有意义,希望人到中年,我们的人生还控制下自己手里。
回到那个问题上,在20岁的时候,你应该做一些什么呢?
答案是,没有答案,因为我无法告诉你,应该做一些什么才是正确的。
当我聊完机会成本,我是希望你知道,此时此刻,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决定着人生走向,决定你的未来。
20几岁的人,做出的选择,机会成本最大。
你选择天天宅在寝室打游戏,你就失去了学好一门学科、多出去看看世界的机会,进而失去了可能进入一个行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机会。
你选择了花心,每天和不同的异性暧昧,你就失去了一份稳定情感甚至是以后稳定家庭生活的机会。
我不会明确告诉你20几岁的时候,应该做一些什么,但基于机会成本意识,你至少不应该去做这样的事情:
宅在寝室,宅在家里,一周不出门,你会失去眼界;
几乎不运动,你会失去健康;
暴饮暴食,没有规律,经常熬夜,你会失去身体,以及失去自律;
基本不读书,你会失去提升自己的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机会。
除此之外,基于机会成本,我还有一些观念上的建议,这些道理,你越早明白,越好,无论是投资,或者找工作,都是切实有效的原则:
永远不要拿自己和家人的基本财富去博取成功,因为你失败不起
觉得自己迷惘时,觉得不平衡时,告诉自己,有得必有失
选择琳琅满目时,要记得自己的初心,不要被外界拉升自己的期望值
务实一点,你幻想的好东西,给你带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
做选择时,想象自己会得到什么之前,先想象自己会失去什么
平衡使用你的时间和精力,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你会失去家人
没有人比你好过很多,因为得到很多,要失去很多;当然,你也不会比别人好过很多。所以,别嫉妒,也别太过于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