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进入一些人多的场合,内心某些奇怪的情绪又冒了出来,翻了翻过去的朋友圈记录,发现这竟然是我的一种常态。困扰我很多年的问题:身处人群中的疏离感,骨子里的凄凉感,成为无法对抗的习惯。有些难过,努力想抽离出的情绪竟在瞬间回归,或者说,它未曾离去,只是被其它情绪掩盖和替代了,这才意识到情绪是遇触发器就燃的东西,我未曾真正审视。
朋友发来一期《圆桌派》窦文涛、陈坤、轶君和张亚东关于情绪的讨论让我看,说看完会有启发。轶君说这是不安全感吗?敏感的人害怕与人接触,但只有和大众产生连接的时候,又才会有安全感,而且在这样的场合下还易展示出来亲和力。奇怪吗?
一语中的。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不是吗?害怕人群,却脱离不了人群,而人群对于敏感的人来说,竟是一种疗愈。
一场宿命的争论。所有浮于表面的劝解、入世的行为努力,在被激发出来的情绪面前击得粉碎,脆弱地像风中纸屑。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中庸文化背景下的我们总是在寻找各种平衡感,但有时候真的好难。
记得几年前的心理课,借由老师的引导开始真正审视内心、反省自己,不断地否定和自我否定,历经三四个月,这种过程差点让人崩溃。
那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和“我”的对抗。每天都在批判自我,一遍遍审视自己的灵魂,看到了我与他人、世界的链接里,只活在一个小小的内心世界,眼睛里,没有别人。
特别挫败的感觉,所幸老师一直在劝慰我们:“这是走向成长之路的必经过程。”
必须经历过这样的磨难,才能到达灵魂的蜕变,沉寂的那些年,唯一坚持做的事情就是自我疗愈,漫长而孤独。
然而现在,挫败感再次来袭。我以为我已经具备能力和勇气,可以再次跳入人生洪流,但在小情绪冒出来之后,即刻检验了自己当下的水平,其实是,差点失败……还好,没任由思绪沉沦,并用力地去觉察了内心的“恐惧”。
设问:我以为的改变,是真的改变了吗?
能否从细微的情绪中辨别出冰山下的潜意识,我想触摸到它,找到答案,让心,回归于心。但问题是,我真的有能力接住真相吗?
抽丝剥茧般找到了一点思维或者行为惯性,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些情绪或者行为,不是消失了,而是没有遇到它的触发机制,这是我稍稍困惑和不能接受的地方。
曾经坚信的改变,或者是另一个层面的谎言。就像窦文涛说的:“情绪就是一个骗局。事儿还是那件事儿,你睡一觉醒来,可能就不觉得是个事儿了!”
像心魔,当你意识到它的存在,除了用理性把它压制下去,还有其它化解的方法吗?别轻言放弃,如果一种思维习惯那么容易放下,这世上满是成功而克己的人士,然而现实并不是。
莫放弃觉醒的道路,这是唯一可以安慰到自己的理想信念了吧。
如果人生如梦,南柯是否愿意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