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来源 l 王智远
聊这么多,你对“看法”背后所形成的内外因也有清晰的认知,那如何调整这种状态而让自身变得强大,不被看法所困呢?
简述总结为4种张力不同视角,分享与你:
其一:看法背后看思考
我常说要跳出自身看问题,多数人面临对方评价时,往往会第一时间格外情绪化,面对夸奖感觉得意或窃喜,面对批评或贬低会特别羞愧与愤怒。
而我面对这一切早已做到“无感知化”,什么意思?
即抛出情绪杂念,看背后的思考。
我的做法为,分清一件事对方所评价有无证据可依。
当朋友一句评论对你有影响开始自我怀疑时,你首先应该思考:
我的审美下滑了?我哪里做的不对?哪些有证据可参照,确实如此还是别人情绪化表现而已。
把“自我主观”与“客观现实”剥离,证据就是一种“客观事实”是那些确认发生的事或参考依据,自我主观则是“你这事不行,但也说不出所以然”。
即使说出:“你这审美不好,你这字体不对”;你也不应该把这段话考虑其中,因为你可以反驳,字体与审美是基于“用户调研数据分析”得到的平台众多用户反馈。
所以站在高视角,看你与别人的对话背后的思考方式比“争论”更重要,此时你也就把“高敏感”调成了静音,因为你已经不再关注那些闲言碎语。
其二:给自尊心设定回路
依赖性高自尊和异质性高自尊(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都不是好状态,那什么是自尊最好的状态?即心中“无自尊”。
你见过很多女生上厕所都喜欢“两个人牵手一起去”,这其也是依赖性自尊基础表现,“我喜欢与人一起做事”这都是长期依赖性让自己缺乏安全感的因素。
怎么办?
锻炼独立人格,所有事情尽可能尝试自身先去做,如若不行再寻求帮助,而非开始就尝试借助外力。
那异质性高自尊怎么破?
有意识的认知到假自尊的三个维度(防御性,不稳定;表面性),然后做出“意识重塑”。
下次遇到对方打破自身认知,批判的问题,不是做反驳而是认真聆听。
重塑上述第一步,思考它什么这么说,那防御性也就自然消失,心内便学会接纳,即我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借假修真,借事修心。
其三:有意调整上进模式
我们每天所做之事,汇总一句话概括为“内心的冲击与外在的需求做统一”。
如若是固定性思维永远不可能做到,原因在于他做事出发的基石是“昨天的自己”,“昨天的认知”。
35岁以后的人两级分裂最严重,一类很成功,一类在家带孩子。
所以剥离昨天的自己很重要,自我怀疑最重要的毛病在于“始终用昨天的大脑思考今天”,昨天就是这么做的,这样可以找到内心安全感。
众所周知,世界唯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性”,两者统一的本质在于用新方式适应新环境,把沉浸昨天的思维拉到未来,所以“我当下状态”,决定“明天自己的样子”。
有意调整上进模式就是“剥离以前”,在心里这杆秤上,未来的自己比昨天重要。
改头换面但并非容易之事,那该怎么做呢?
塑造未来的我,脑中思考一年后我想成为什么样,去逐步调整他的进度条,牵引向上成长。
其四:小步迭代上述行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方案,试着尝试让自身进入正循环,我见很多人上来就期许全部改变,这是认知谬误,那怎么做呢?
先从“看法背后思考”开始,如今天开会场景,与人交流中,对方说话时除关注语言交流外,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
待一星期之后,尝试调试自尊为静音模式,即别人说我个人什么都没关系。
我也不会因为一句话而刺激的在办公室大吵,也不会因为一句诋毁而“疏远同事”,我目标是借事修心,把事做成,心为平静,提升自身。
然后尝试设定三个月,半年为单位的迭代小目标,围绕目标有意调整“上进状态”。
把所有固化思维抛出脑后,过滤杂念,升级认知,然后小步迭代,事能否做成,个人心境高兴与否,不取决于别人,而取于内心。
这套思维模型有助于太在意别人看法而想要试图改变,无法从根源改变的朋友,你的纠结也许来源别人一句话,别人一句话也许改变你的行为,所以别人看法只是“自身判断事物的一则依据而已”。
05
写在最后
太在意别人看法怎么办?
抛弃自我敏感的主观意识,调整状态,与人拉齐共识度,历练自尊张力,忘掉自尊站在高维度审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有意调整上进模式,小步迭代自己。
希望你拥有更好的心态素质对待身边一切: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纵横向前,真正接纳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