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而”字的连接作用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大多数的疏家在认定句子结构一致、论述内容同属一个主题的前提下,将其翻译为:广泛地学习且牢牢记住所学内容,切中未悟的紧要处提问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这一译文看似通顺,但却忽略了下句总括性的结论“仁在其中矣”。将“学”“志”“问”“思”认定为学习的方式、方法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若无论哪种行为都与“仁”的产生没有丝毫关系,那么,这样的训释就是望文生义。以此来论,上述译文显然就是如此。而深挖误解产生的原因,则会发现,根源就在于对句中“而”字的错误理解上。

如果认为“而”在句中起并列连接作用,那么,也就会认为“学”“志”“问”“思”四字组成的四个短句在结构上是平行的,翻译时将它们并行排列也就自然而然了。但“而”字的连接作用,不只是连接两个并列关系的结构,也可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结构,如: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等等,不胜枚举。

“博学”解为“广博地学习”最无异议,它是状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古注视“笃志”同样为偏正结构,所以训“志”为记,笃志就成了牢牢记住的意思。“笃”,常用义是忠诚,厚道,但也有动词坚定义,如《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坚定意志,并且努力践行)。将“笃”训为动词,“笃志”就可理解为动宾结构。“博学而笃志”翻译为“因广博学习而坚定了尚贤的志向”,表达着两个短语间的因果关系而无需要求两者的结构必须相同。

依旧注,将“切问”与“近思”理解为并列关系,就只能因拘于“问”与“思”的今义而尽力去释通“切”与“近”。事实上,这类训解虽众多,但却无一贴切自洽,令人诚服。沿用“博学而笃志”的思路,“切问”训为状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作原因,“近思”训为动宾结构表结果,那么,“切问而近思”即可理解为“因深入探究而接近了圣人的思想”。

“切”有深切、切近义,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又如《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其中切、博相对,一指深度,一指广度,与本章“博学”指广度,“切问”指深度正可互为佐证。现代词语切肤、切骨中之“切”也是切近之义。问,本义是“询问”,进而引申为探讨、探究,如《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故“切问”训为深入探究并无不可。近,活用为动词常见,只是“思”训为“圣人之思”似有增字之嫌。但若认同“志”为“尚贤”之志,则“思”解为“向圣”之思,亦属合理之训。

这样,基于对两组短语间内在关系的认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可译为:因广博学习而坚定了尚贤之志,因深入探究而接近了圣人的思想。这样翻译,合乎语法的要求,明确了两组短语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对“仁”如何产生给予了具体说明。因此,这一译文应该是合乎语法、讲求逻辑、符合义理的不二之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