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种中国美食在全世界掀起了“腥风血雨”。
连景甜也开启了剁手模式,完全顶不住它的深夜诱惑。
螺蛳(sī)粉,这个气味让人避之不及,却又引得万千人追捧的神奇食物。
从明星到普通老百姓,根本没人能抵御得了它对味蕾的进攻。
红亮的汤底,再配上劲道爽滑的粉,味蕾瞬间被香辣的味道激活。
酥脆的花生和饱蘸汤汁的腐竹,成为整碗粉的点睛之笔。
一口下肚,大呼过瘾。
喜欢吃的人将它视作人间至味,不喜欢的对它嗤之以鼻。
螺蛳粉,最被人诟病的是它的臭,可是对老饕来讲,“臭“却实实在在才是它的灵魂所在。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一碗让人又爱又恨的螺蛳粉。
1
来!嗦一碗正宗的螺蛳粉
“克哪凯?”
“嗦粉克哈!”
在广西人的回忆里,一天的课业或者工作后,最舒畅的放松方式就是约上两三好友去嗦一口螺蛳粉。
红红火火的汤,丰厚的配料,所有食材在触碰舌尖的一瞬恣意绽放,让整天的疲惫一扫而空。
一碗“鲜、酸、爽、烫、辣”的螺蛳粉,让每一个爱它爱到骨子里的人为之癫狂。
对于广西人来讲,没有什么是一顿螺蛳粉解决不了的。
它的魅力,来自于筋道的粉,来自于醇厚入味的汤底,也来自于琳琅满目的配料。
螺蛳粉的粉是选用陈年的大米,而且越陈越好。
蒸煮的米粉晾晒六个小时,紧接着在冷水中浸泡四个小时以上才能下锅。
这样的米粉才能保证质地柔韧,一口下去满嘴Q弹。
螺蛳粉的汤,是八个小时熬煮而成的。俗语说“清明螺蛳顶只鹅”,鲜嫩肥美的螺蛳肉,赋予螺蛳汤独具一格的风味。
正宗的柳州螺蛳粉汤底要使用柳江石螺下锅爆炒,加上好的猪骨进行熬制。
再加入八角、辣椒等几十种香料调味,辅以蔗糖,盖去腥味。
经历种种繁复工序,方可得到一锅香气浓郁扑鼻的螺蛳汤。
螺蛳粉的配菜,讲究品种丰富,颜色鲜亮。市井间流传螺蛳粉的“五色五味”,要求其“酸“”爽” “鲜” “辣” “烫”。
配料种类繁多,一碗做好的螺蛳粉,简直能顶上一碗小火锅。木耳丝、腐竹、花生米、酸豆角和酸笋,全都是螺蛳粉的经典配料。
还有更馋嘴的客人,会加些入味的鸭脚和卤蛋,配成滋味满满的一大碗。配合味道醇厚的汤底细细啃完鸭脚,再拿卤蛋压一压粉里的辣味。
饱蘸汤汁的配料混合着粉一口吞下,嘴里的余热还未散去,胃已经被滋味丰富的配料撩得滚烫。
花生酥脆,腐竹入味,木耳爽口,所有的食材在嘴里狂欢。
其中不得不提的还有酸笋,不仅酸爽开胃,还赋予了螺蛳粉最独特的味道——臭。
没有酸笋臭味的螺蛳粉,是没有灵魂的。一碗螺蛳粉上桌,方圆十公里的左邻右坊都能跟着虎躯一震。
酸笋为什么会如此臭气熏天呢?
事实上,这样的臭味来源于发酵。
发酵所产生的化学变化使食物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有鲜味的氨基酸,食物的口感也变得更加美味。
尽管鼻子闻到的是臭味,但食物的气味通过口腔传递给大脑的信息与此截然不同。
所以臭,并不代表难吃。
要知道,没有这种“黯然销魂“的臭味,螺蛳粉独特的风味也就荡然无存了。
2
螺蛳粉的狂热追求者们
关于柳州螺蛳粉的来源众说纷纭。
有人说,它是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食欲不振,厨子绞尽脑汁,想为他制一碗开胃的美食,偶然间造就了螺蛳粉。
也有人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食客无意间将街边小吃煮螺和米粉组合起来,意外制作出这碗美味。
食物的来源已经无法考证了,时间流转,螺蛳粉携着它的臭味南下北上,征服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
无数人对螺蛳粉的热爱早已刻入了骨子里。
在广西流传着一句名言:“可以三日不吃肉,不可一日不嗦粉。”螺蛳粉在他们的饮食中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有专门的螺蛳粉博物馆,来展览这个已经火遍全国的食物。
2018年01月07日,市民在广西柳州市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内参观 / 视觉中国
在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园里,每天至少有100万袋螺蛳粉从这里奔向全国各地。
不少歪果仁慕名专程来到中国柳州,只为嗦一口最正宗的粉。
臭和香完美地在螺蛳粉身上得到融合,造就了这个食物令人着迷的魅力。
对于螺蛳粉的态度,向来只有“极恨”与“最爱”。“闻着臭,吃着香”的螺蛳粉,让众多人为它神魂颠倒。
为了能吃上正宗的螺蛳粉,有人自己开起了螺蛳粉店。
马中才这位北上求学的植物学硕士,苦于在北京吃不到正宗的螺蛳粉,直接挽起袖子,掌勺做起粉来。
遥想当年,他曾在大学期间出版八部小说,参加过各类小说大赛,早已经是业界小有名气的作家。
到如今,为了“螺蛳粉”事业,马中才甘愿暂时放下写作。
他将写作比作漂亮的前女友,而螺蛳粉才是自己现任的正牌女友:内秀,且“臭味相投”。
你看,螺蛳粉就是有如此诱人的魅力。
3
食物
是最治愈的温暖
食物总是有神奇的力量。
螺蛳粉的臭每每被人诟病,但喜欢它的人,自然有自己钟情的理由。
世界级的臭味大杀器——鲱鱼罐头,凭着“生化武器”级的臭味纵横各大社交媒体,“闻一个吐一个”的名声远传全世界。
这种重量级的臭味,却是瑞典人希芙想念的家乡味道。
而螺蛳粉的臭味,又是多少人魂牵梦萦的熟悉味道。
家乡小店那一口正宗的味道时时刻刻都让人惦记,时光悄悄过去了,故乡只剩冬夏,只有老板还记得我这个“多要一勺辣”的重口味小孩。
当年在昏黄灯光下,和身旁的老友一起深夜嗦粉。转眼间,熟悉的味道还在,熟悉的人都已经不知去向了。
境遇、口味、时空,不同的因素使得一碗简简单单的粉带给人千差万别的感动。
食物所延伸出来的牵挂和柔情,混合了酸甜苦辣一起滑进胃里。
那些已经被生活挖空的麻木灵魂,重新被食物恢复了知觉。
烟火人间的夜晚,一碗热粉抚慰了多少苦寂的人心。
在街边小店的腾腾热气里,酣畅淋漓地嗦一碗粉,愁绪和饥饿一起被抛弃在昨晚的夜色里。
一口汤一碗粉,来干了这碗人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