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三单元大道儒家、佛家、道家071佛教传入中国-3

佛教能够深入中国大地,说到底,是因为它以一系列特殊的魅力弥补了原有中国文化的不足:

第一特殊魅力在于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深入剖析。

其他学说也会关注到人生,但往往不集中,不深入,没说几句就滑牙了,认为人生问题只有支撑着别的问题才有价值,没有单独研究的意义。例如儒学就有可能转移到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去,法家就有可能转移到如何摆弄权谋游戏的问题上去,诗人文士有可能转移到如何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问题上去。唯有佛教绝不转移,永远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探究者,摆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乍一看,那些转移过去的问题辽阔而宏大,关及王道社稷,铁血征战,名节气韵。但细细想去,那只是历史的片面,时空的截面,人生的覆灭,而且生存无常,转瞬即逝。佛教看破这一切,因此,把这些问题轻轻搁置,让它们慢慢冷却,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每一个始终相关的人生和生命的课题上来。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一代鸿儒听到经诵梵音,也会陷入沉思,即便是兵卒纤夫听到晨钟暮鼓也会怦然心动,即便是皇族贵胄,遇到名寺名刹也会焚香敬礼。佛教触及了他们的共同难题,而且是他们谁也没有真正解决的共同难题生老病死,这便是它产生吸引力的第一原因。

佛教的第二特殊魅力在于立论的痛快和透彻。

人生和生命课题如此巨大,如果泛泛谈去,不知要缠绕多少思辨弯路,陷入多少话语泥潭,而佛教则干净利落,如水银泻地,爽然决然。一上来便断然人生就是苦,产生苦的原因就是贪欲,产生贪欲的原因就是无明无知。要除灭苦,就应该觉悟。万物并无实体,因缘聚散而已,一切都在变化,不可虚妄执着。

这种痛快感所散发出来的吸引力,当然是巨大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往往过多地追求堂皇典雅,缺少一种精神快感。偶有一些快人快语大多也是针对社会的体制和风气,却失焦于人生课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