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用得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道,而佛教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觉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象,假象,因此,心经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画出很多界限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德。”可见佛陀把那么重要的一系列人类生存的大课题都归之于无,这也就把普遍社会最看重的一切引向了空的境界。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上的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都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乍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在搁置小安定后获得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及时处理,这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的。这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门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相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