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时间,我都在读这本书,读了两遍。
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读的是托马斯的一生,他与各类女人的纠葛,与特蕾莎、撒比娜一生的纠葛。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性生活史,是以托马斯的情史为主线的性生活。我想这就是一本小黄书。于是,我用看小说的速度,花了一天的时间就阅读完了这本书。
我思考着,当初是什么让我义无反顾的要买下,且珍藏?是这个富有哲理的标题吗?
也许有一些这样的因素,但我知道,我是被它的内容所吸引的。我是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才决定在书店买下它并珍藏的。
我却读到的仅限于此,我知道每一本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好书的书,都是有着它独特且不容忽视的决胜点。我想是我太肤浅,未能认真的去看,而只是看到文字表面的东西,却忘了文字的内在魅力。
我决定再认真的读一次,这一次,我整整花了两周时间,两周时间里,我不断的重复,渐渐的才跟上了作者的脚步。才明白书中的深意。也才懂得每一句话的意义。才看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又一次,发现自己原来离他们是如此近却又如此远。
才会想起,原来我很久以前,就已与它有一面之缘,只是当时撇了一眼,就这一眼,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那么也变的自由而毫无意义。
从他们三个人中都深深的引起我的深思。每个人,到最后,都得到了自己的解脱或者说是对生命的理解。
(一)托马斯来品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读托马斯这个人时,我想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心之人,一生中从未离开过许多女子。但他也是活的最为恣意的人,他为了自己放弃了家人。
但他却又是清楚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爱上一个人,他的爱情并不是通过性行为体现的,而是通过与她共眠的欲望而体现的。因此,他选择了特蕾莎并与之结婚。
他一生从未单调,但特蕾莎的闯入却开始影响着他,他们的生活也开始有些变化,他变的没有那么自由,也没有那么恣意,但他仍然外出与其他女子幽会,虽然会有些内疚,但唯独在这方面托马斯未曾让步。因为战争,为他找到了离开的理由,也许他是愿意离开的,但更大程度,因为萨比娜也在那个城市,他也许可以与她共度一些时光。只是特蕾莎却活动更为辛苦,她失去了原有的一切,看着托马斯如此积极的投入到新环境,她开始惶恐,人一旦害怕,大多都会选择回到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于是,她一声不响的离开了托马斯。他回到空荡荡的家,看着她留下的信,终于相信她的离开,内心有些欢愉,终于又回到了以前。只是,没有几天时间他开始怀念她,寻找着她来过的痕迹。终是抵不住她带给他的诱惑,他选择去找她。
当找到她时,他却又很懊恼,为何自己会为了一个女子如此这般?没有了激情,而只剩下一些怨言。而他们又生活在一起。
他开始安分的做着自己的使命,看到在这样战争下的残酷,奋笔写下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投稿后被删除的七七八八,只发表了那些尖锐的文字。将他的思想替换了概念。于是,他闯祸了。但无人听他说什么,只知道他对政府进行了攻击性的伤害。他放弃挣扎,他想他不能去惩罚一个无知的人所犯下的过错,因为惩罚一个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人,是野蛮的行径。
他失去了引以为豪的外科医生职业,变为了一位擦窗户的普通人,他也不觉得悲伤,他想了想:要去看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什么?
再次与以前的同事相遇时,却有着千差万别,大家也都避之不及,有怕他写一些什么东西的,也有怕被他连累的。种种原因,都让他也感到难受。他选择了去乡下生活。远离这一切,熟悉的人、事。都不能再干扰到他的生活。
只是,此时的他已快老年,找了一份修车的工作,是的,也有村里人说:他修人都比修车好。这让他想起了,多年前的使命。他已不再年轻,回首才慢慢的懂得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他在最后人生时,为自己写下了去世后的碑文。他的碑文上这样写道:“他要尘世间的上帝之国。”也正表达了他对自由正义的渴求。
我想:如果我抛弃了我一直追求的东西时,那么我的生命里又会剩下什么呐?
我无法给出自己答案。其实我也认为每个人都没有所谓的使命,可以随心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切,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我们生的使命。
(二)特蕾莎
特蕾莎从小便讨厌自己家及那个低俗的母亲,看着母亲那粗俗的行为语言,她唯一想做的便是逃离,越远越好。
所以,她喜欢照镜子,每次照镜子时,都会把与母亲有一点点相似的地方都会抹去。
遇到托马斯便是她改变命运的开始,与托马斯相爱,且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托马斯的身上,把所有的爱都给予托马斯,只是,她发现,托马斯并不如她这般爱着自己。她开始做着各种噩梦,她发现自己在托马斯面前是如此“轻”,且软弱。因此,当托马斯问她:你要我为你做什么?”她想说:我要你变的软弱。要你与我一样软弱。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她选择了离开,因为,她知道托马斯会找到她并与之一起。
她还是感到了孤独,她也终是在这无聊的日子里,选择了一次出轨,而这次的出轨也是在别人的计划中进行的。她想要逃避痛苦,她害怕极了。便想着离开这里去乡下生活。
随着战争,随着布拉格的变化,一句“布拉格变丑陋了”。她带着悲伤的问着他:“你头发的味道很重,不知道我闻了多少个夜晚。”
她的话令托马斯绝望,答应了她一起离开,去乡下生活。
在乡下的生活慢慢让特蕾莎领悟,她开始后悔自己为何会如此讨厌母亲,她想如果母亲是村子里任何一个其他女人,她也许都能原谅且理解那股农村粗野的劲儿吧。
真正让她领悟的是一直伴随着她的卡列宁(狗)。人为何不可能幸福?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特蕾莎看着头发灰白的托马斯时,她才深深的感到内疚,自己耗费一生的精力,滥用女人的软弱去对付托马斯。人们都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而他们刚好相反,她总在内心深处指责托马斯爱她不够深,她也认为自己的爱是无可挑剔的,而托马斯的爱简直就像是一种恩赐。于是她开始考验他,就连做梦都向他展示着自己的痛苦,且咄咄逼人。直到他不再强大。
我想他们终是这样过了一辈子,她是幸也是不幸的。幸是因为最终她还是与托马斯有一个好的结局。而不幸的是她耗尽了一生与托马斯纠缠,只为得到他的全部的爱。
其实,她也只是害怕自己太弱,而在托马斯眼里自己太轻,她只有他,因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托马斯的轻视。
所以,特蕾莎想方设法的去验证爱情,她叫托马斯追随自己,目的都是为了考验他,为了证实他是否确实爱着自己。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爱应该分为四份,一份爱给与之相伴的恋人;一份爱给父母家人以及朋友;一份爱给这个世界;最后一份爱,要给我们自己。太满的爱,会不自由,我想两个人最好的关系就是相互了解,却又相互自由。
(三)萨比娜
萨比娜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也许许多人都喜欢忠诚,然而她却喜欢背叛。在她眼中,背叛意味着脱离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脱离原位,投向未知于是她开始背叛自己的父亲嫁给了有着坏名声的男子。过不久,她父亲便随着母亲而离开。她开始背叛配偶,选择了离婚。
萨比娜是托马斯的情人之一,在托马斯结婚后,她选择了离开,而后遇到了已婚的弗兰茨,弗兰茨是喜欢她的,而她也是喜欢着他的。他是那么善良、正直、英俊且懂她。她想起她问他:你如此强壮,为何不用你的力量对付我?
他回答道:“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
多么动听的一句情话,我想我也愿意为他放弃力量。其实,这便是夫妻相处的模式吧,双方相处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发生,而此时需要的无非是放下自己的力量去爱而已。
弗兰茨为了她,终于有勇气向自己多年的妻子宣布他要离开。而她也将取得他枕边的位置时,她却开始害怕、不安。她想结束从背叛到背叛的旅程,只是不安仍是占了上风。她选择了悄无声息的离开。她又一次选择了背叛。背叛了爱情。
在她国家被入侵的纪念日,她也跟着去游行,只是未能喊出口号,于是选择了离开。她法国朋友说:“别人入侵占领了你的国家,你就不愿去作斗争?”她背叛了她的祖国。
离开之后,她一直处于忧伤中,她的悲伤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甚至是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
而弗兰茨在萨比娜离开后,便找了一个戴着大眼镜的大学生,他只是想从她的身体中找到萨比娜的身影。他以为他还是爱着萨比娜的。于是,他参加了柬埔寨的进军活动,他想着萨比娜一定会看到的,且会高兴。而此次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当他明白自己真正的生活,不是萨比娜也不是列队游行,而是那个那个戴着眼镜的女大学生时,他的人生也将走到最后。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真实生活。仍然与自己的原配妻子纠缠在一起。独留下那女孩孤独悲伤。
我们无从去评判他们任何一人的人生,萨比娜选择了她背叛的生活,虽然她不知道背叛的终极是什么?但她无疑是喜欢这样未知的感觉。
有时我想,是否我们也与萨比娜走着差不多的路,我们总是喜欢去追求着那些看似朦胧的美,而忽视身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