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反思一下工作内容,会发现我们都离不开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大部分时间在与人沟通、开会、写文章、写报告、做决策与执行、监督与控制……既然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信息和知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而不至于落伍?如何更好地保存信息和知识,才能保证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找到?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中围绕知识管理中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与创新五个环节展开,建立了一套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让知识管理不再是难题。
01学习知识
知识那么多,我究竟该学什么?如果没有学习目标的话,就会发现所有的知识都有价值,都应该学习,我们的时间有限,根本不能学所有知识。所以学习知识的第一步是确定自己知识的方向:学习什么才能给自己的竞争力带来最大提升。
通过用半天时间思考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个人目标是什么,兴趣是什么,有那些优势,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别人称赞我的地方是什么,把答案写下来,最终确定自己要学习的方向。
如果实在想不清楚,就先看一些提升认知的书籍,我们想不清楚本质是自己认知不够,读认知书籍是为了扩展视野,拓展思想疆界。
确定好自己要学习的方向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学习。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阅读经典书籍,向优秀的人学习,在工作生活中学习,什么学习方法都可以,重要的是保证知识每天增长一点点。
02保存知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景,前几天写了的报告,现在急着用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只能边找边着急上火,效率十分低下。还有的人保存了几十个G的学习资料,再也没有打开学习过。那么,到底该保存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对自己产生最大效用呢?作者说最好的方法是只保存自己专业方向的知识,只保存符合目前和将来发展方向用得着的知识。
保存知识不是目的,保存的目的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能最快速和准确地询到相关内容,提高整个知识管理过程的效率。所以建立个人知识存储的分类、 命名规则、利用工具检索就很重要。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分类。作者提到建立文件夹的分类层度不宜超过三层,即文件夹-子文件夹-孙文件夹,现在非常流行的印象笔记软件正好就只有三层,非常适合用来保存知识。
命名可以是工作、生活、学习,子文件再细分,比如工作再分为项目、管理、日常,具体到每个文档需要有规则地命名,比如年+项目号+项目名。临时没有想好命名的文档另外存放。为所有文档建立统一有规律的命名,查找资料起来就非常快速。在电脑上还可以安装everything小插件用于搜索文档,这个插件比电脑本身自带的搜索要快n多倍。
03知识共享
分享知识可以促进思考,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带来合作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自己知道,但是当用语言写出来或者说出来,却很难说得系统,完整,很难让别人明白,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本身是对知识的再一次提炼掌握,进一步深思考,一个知识点只有给别人讲清楚了,才是真正的掌握。
知识的共享和传播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朋友同事之间共享,在专业领域共享等。现在的网络平台比如微信,微博这些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关键是要持续分享同一个专业下的知识。时间久了,别人都知道你在这方面很有心得,自然会主动参与讨论,吸引到同频的人。
04知识使用
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从知识保存的角度讲,人超不过图书馆和硬盘,所以知识的保存不是目的。我们学习,保存,共享知识的目的本质在于让知识能够发挥作用,让知识帮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改善我们的生活,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赚更多的钱,提升职位更高,形成个人的影响力,心情更愉悦等。
作者说知识的使用有三个方向,一是将个人知识与项目结合,向机构提供服务,二是将个人知识作为专利向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三是打造个人IP,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在我看来,这些方向都比较大和专,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断精进知识体系,提高工作能力,改善家庭生活,这也是知识的使用。
05知识创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做事前先在头脑中构思是智力上的第一次的创造,付诸实践是体力上的第二次的创造 。这个理论说明任何创新都需要先有知识上的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组合”,越不相干的地方组合在一起其价值更大,将跟专业不相关的领域知识一起组合,就是创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将知识在原来没有使用过的地方用上,也是一种创新。
即使我们这个时代的口号是终生学习,我们的时间依然有限,最好的是到自己的方向,集中时间在这个专业方向挖掘下去,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享传播,使用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让自己能力得到提升,才是真正的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