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先祖父在世之日,常蒙晓示绍剧界六龄童、七龄童、十三龄童三位艺术家的种种,称之为“三只菱桶(萧山方言菱桶与龄童同音)”。今三位名家各归道山,而其精湛的表演艺术为戏曲界和广大戏迷观众所称道。
十三龄童的艺术,在绍剧界内外称“王派”者有之,称“十三派”者有之,莫衷一是。在2010年11月28日举行“十三龄童绍剧流派艺术论坛暨收徒仪式”及相应的专场演出期间,作为该派艺术开创者的王振芳老师自己公开称之为“王派艺术”。此后,在一些正规场合、各类报刊杂志,但凡言十三龄童艺术者无不以“王派”名之。例如:《中国演员》2016年第2期载有王门弟子章金刚所撰文章《绍剧王派艺术的真·善·美》;2017年9月16日纪念十三龄童老师逝世一周年专场演出以及后续的相关报道也称“王派”。
窃以为,将绍剧十三龄童艺术命名为“王派”艺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更不符合梨园习惯,唯有称之为“十三派”才熨帖妥当。因为“王振芳”乃其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本名,“十三龄童”才是从艺之后可代表其艺术的艺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其文化博大精深。若论艺术派别名称的确立,有以开派大师的姓氏命名,如太极拳有杨式和孙式等派别;有以艺术主题、风格和创作方法命名,如传统绘画的写意画和工笔画,诗歌的豪放派和婉约派;有以艺术产生地区和时代命名,如先秦文学,古琴的浙派和梅庵派,武术的少林派和武当派,戏曲的绍剧、越剧和京剧等。
在同一戏曲剧种中又有不同的表演艺术流派,其命名往往以开派大师的姓氏命名。十三龄童是一个艺名,还有王振芳这个本名,如何命名其艺术呢?笔者试作分析。
十三龄童艺术的命名问题在越剧界没有可资借鉴的先例。因为越剧公认的13个流派,与之相应的13位名家都没有用艺名替代与生俱来的父亲姓氏。在绍剧界倒有一位前辈可供参考。一代宗师筱昌顺,原名彭运生,对于他的艺术,无论专业演员还是戏迷票友皆称之为“筱派”。笔者接触绍剧以来,从没听到过有“彭派”这样的说法。
笔者对京剧各个行当的49个流派逐一进行比对,检得两位名家的艺术命名可为榜样,即盖叫天、周信芳。
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原名张英杰,人称“活武松”,开创京剧盖派艺术,业内外并没有人称之为“张派”。《戏文》2007年03期载有署名“年秦”的文章《张英杰盖派艺术研究会成立》。可见“张英杰盖派艺术研究会”这个组织名称由“人物本名+艺术派名”组成。文章标题和研究会名称明确告诉我们艺术家本名和艺名(派名)的用法。如果随意地说成“盖叫天张派艺术研究会”显然是不妥当的。同理,我们只能说“王振芳的十三派表演艺术”,而不能说“十三龄童的王派艺术”。
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以其七岁登台而取艺名“七龄童”,1907年起改为“麒麟童”,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1949年,周信芳与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四人作为戏曲界代表应邀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随后,在开国大典中,周信芳又与周扬、梅兰芳等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大典中在城楼者计622人)。因此,周信芳拥有一般戏曲表演艺术家难以企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因此,在某些场合务必以“周信芳”这个本名出现才妥当。故而,他的本名在社会上与其艺名同样为人所熟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纵然其本名的分量在各方面比艺名更重的情况下,戏曲界仍将他的艺术命名为“麒派”而非“周派”。人民网(people.cn)登有援引自《中国文化报》的一篇文章《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 传承百年麒派精神》(报纸原标题:京剧不能丢失麒派精神)。人民网这一纪念文章的标题也同样明确告诉我们艺术家本名和艺名(派名)的用法。即对于某个人物应当用本名,针对其艺术则用艺名(派名)。
2010年举行“十三龄童绍剧流派艺术论坛暨收徒仪式”时,或许十三龄童老师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艺术的命名问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咬文嚼字地去苛刻要求一位已经接近80高龄的老人。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剧种对于自己业内大师级艺术流派的命名都极其重视,也都遵循固有的梨园习惯和相应的方式方法。所以在绍剧业内,尤其是王氏家属和王门弟子应当正视之。
命名为“王派”,绍剧的戏迷观众或许能够明白,那么绍剧之外呢?我想,即使是专业的戏曲工作者听闻“王派”,一时也会难以回过神来。毕竟在戏曲舞台上、在省内外的戏曲界,“十三龄童”这个艺名比其本名响亮得多。绍剧界应该自觉遵循戏曲行业的固有习惯,学习人民网、《戏文》等传媒的规范而正确的表述方法,科学而又合理地把十三龄童的艺术称为“绍剧十三派艺术”。
今年是十三龄童老师逝世第三个春秋,笔者沿用人民网的表述方法,依瓢画葫芦地说一句:纪念王振芳先生逝世三周年,传承发扬绍剧“十三派”艺术。
(2019年己亥 立秋日 萧山孔郁祥谨识)
本文引用资料:
1、王振芳主编《十三龄童绍剧流派艺术论坛暨收徒仪式》 (2011年西泠印社出版社)
2、章金刚撰《绍剧王派艺术的真·善·美》 (《中国演员》2016年第2期)
3、汤帆(记者)报道《著名绍剧表演艺术家十三龄童去世一周年》 (《绍兴晚报》2017年9月18日A12版)
4、年秦撰《张英杰盖派艺术研究会成立》 (《戏文》2007年03期)
5、沈鸿鑫、何国栋著《周信芳传》 (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6、人民网(people.cn)《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传承百年麒派精神》 (援引:《中国文化报》王立元(记者)报道《京剧不能丢失麒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