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生子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只是偶尔假装努力,偶尔读书,偶尔认真工作,偶尔疯玩,随遇而安。直到孩子的出生,我的人生开始应接不暇。为了更好的养育孩子,我看了不少育儿书,不断充实自己的育儿知识,也开始关注心理知识,尤其是儿童心理,我才发现,陪孩子走过的每一步路,就像自己的人生重新走过了一遍。我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童年,看到自己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也认识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家庭环境,我尝试充实自己,改变自己,我想我只有把自己变得更好,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得更好。所谓育儿即育己、渡劫即渡己大抵如是。
那么如何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使自己也成长起来,成为更好的自己呢?美国三位教育专家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给出了特别的答案,帮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赛西、戴维和梅丽莎皆是美国心理辅导机构“明日之星”的主要负责人,并在教育领域各有发展且广受家长、教师和各年龄段儿童的欢迎。 他们根据多年的心理辅导案例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所有子女的问题首先都是父母的问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解决父母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你是什么类型的家长?
梅丽莎·且瓦特桑认为,“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年幼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催生出5种特别的家长类型:彼得·潘式家长、直升机式家长、潮人式家长、copy型家长以及无痛型家长。
彼得·潘式家长是一个典型的长不大的孩子,他们会千方百计与世界融为一起,尽情享乐,但是一旦欢乐散尽,意犹未尽的他们就会感到孤独。针对这种家长,梅丽莎·且瓦特桑指出,勇敢是彼得·潘式家长提升自己最好的良药。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尝试新鲜事物,带领孩子参加野外探险等,与孩子一起培养勇于探险的精神。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讲分寸、守规矩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做父母的不只是要让孩子喜欢自己,更是要让孩子在长远的将来敬重自己。
直升机式家长多数是童年有不好经历的母亲,他们会过度保护子女,以免子女受到任何伤害,恨不得子女就像直升机般不经历任何挫折便成长起来。这种父母,最需要的就是信任。唯有信任才能让自己成长起来,只有自己真正成长,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成长方式。
潮人式家长往往经历了缺乏安全感的青春期,他们比较重视自我形象,常常表现的象是走在潮流前沿的人。潮人式家长当然可以与孩子一起走在潮流的路上,但是潮人形象并不是第一位,这类父母最需要的是,关心孩子的性格培养,同时关注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榜样。
copy型家长会下意识地将子女的童年看成是自己童年的延续。这种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么让孩子纠正自己成长历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要么就只是将孩子看作是“子承父业”的人选而已。为人父母,往往不敢承认,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各自独立。
无痛型家长往往童年期经历过巨大痛苦,令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为了避免再次经历这种痛苦而选择压抑自己,面对苦乐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了解自己是哪种类型的家长之后,除了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提升自己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那么如何才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家长呢?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10条原则告诉你如何轻松改变自己。
1.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2. 把握爱与怕、管教与慈爱、自由与约束的尺度。
3. 不做自己童年的父母。
4. 接纳孩子的情绪,更要接纳自己的情绪。
5. 以身作则,向孩子传递价值观。
6. 唤醒你的童年,陪孩子一起玩耍。
7. 积极参与孩子成长,与孩子面对面交流。
8. 鼓励孩子,更是鼓励自己。
9. 学会爱与自由、做一个自由的家长。
10. 向孩子展现真实的自己,陪孩子一起成长。
三位美国教育专家赛西、戴维和梅丽莎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指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人父母,不管哪种类型的父母,似乎没有一种父母能跟害怕沾上边的。这里的害怕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把害怕换个词来表示,也许我们就了解了。那就是为人父母的焦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焦虑说白了皆是因为害怕孩子不能如自己意愿成长。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是焦虑过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能够提供给孩子的帮助少之又少,根不能替孩子成长,顶多只能以自己的阅历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而已。所谓正人先正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得成为那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劝诫学生吸烟有害健康却被学生责难,从而全部销毁自己的吕宋烟,并与学生一起共同戒烟的故事,正是说明了人格的力量。正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所说: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