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问

小学问

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小学问

马东团队打造的书,试图答疑解惑,但是否真做到了,见仁见智吧。逻辑性不太强,但有些观点还是可以借鉴。

读书笔记也写起来比较简单,罗列一下观点而已,随便捡起来一个章节都能顺利读下去。 算是一本碎片化的书,毕竟人家辟谣了“碎片化”,这也不是个贬义词吧。

知识碎片化 = 积木化

人类对知识的想像有两种形式 - 拼图 / 积木

拼图:每块“拼图”都有前因后果,都有它在系统里所预设的固定位置;学习者需要完成所有“碎片”的学习,才能拼出完整、巨大、瑰丽的预设图像,才能完成系统学习。

积木:每块“积木”本身是完整的,每一块积木都可以单独学习,自主拼接,进而组合成知识;碎片意味着灵活,使用者可以拼装自己想要的形状、模样。

Be Smart - 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争论:很多问题之所以争不清楚,是因为没有弄清楚举证责任,记住“证有不证无”,主要的举证责任,在说它“存在”的那一方,这样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

The absense of evidence is not evidence of absense. 证据不存在,并不等于“不存在”证据

当你听到质问,“你凭什么说没有”,就可以本能反应,“证有不证无,你先证明为什么会有”

自知之明:人通常都会觉得自己的水平在平均线以上,这就叫好于平均幻觉(better than average illusion)。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 - 我们每个人在评估自己时,都会有一种高估的倾向。 关键是,当一个人能力越差时,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 - 越无能越自信。

是无知导致了意识不到问题,为了避免这个幻觉,就要尽量给这种能力找到客观评价的标准。

当你听到某人说,他有多聪明时,找出测智商的题目让他做做。

死不认错:人是需要理由的动物,但在寻求理由的时候,由于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双重标准,很容易创造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坏事,外部归因;好事,内部归因)。

这种心理机制让我们一边犯错,一边感觉良好。

当你面对那些死不认错的人时,理解他们不是不尊重事实,而是自有一套归因方式;提醒他们这种双重标准的不公平。

滑坡谬误:就是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这件事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他就把这事推向极端,来凸现其中的坏处。就好像把你放在滑坡上,从后面一推,让你滑到沟底,本来没事也变得有事了。

滑坡谬误的根源在于,人们心中都有本能的“秩序偏好”,喜欢谈趋势,谈走向,喜欢在变化和成长背后找规律;有偏好相信循序渐进的趋势本能。人类在秩序和规律面前,个个都是强迫症。因此在面对环环相扣,看似严密的推导过程时,人类会倾向于把或然的预判当成必然的结果。

所以滑坡谬误的结论不一定错,但不具有必然性。一屋不扫,也可以扫天下。

应对滑坡谬误有两种思路:

1/ 回归效应:世界上绝大多数事物的变化都是起起伏伏,围绕一个正常值上下波动的;而不是一出溜到底的。当你觉得极端的时候,也意味着回归正常值的时候到了。

2/ 集中议题:喜欢滑坡谬误的人喜欢把一些说不上好或不好的议题和明显错误的议题绑定在一起。你需要的是不要上当,集中讨论之前的议题。

迷信:不是无知,而是因为恐惧与焦虑。“无能为力”是最可怕的感觉,为了让自己安心,提升哪怕是虚幻的效能感,就会使我们本能地相信自己“能做点什么”。

而迷信低成本、高效率地为我们提供了安全感。考虑到“迷信”高昂的隐性成本,也许是应对措施。

偏见:根源是“分解谬误”, 把整体的属性直接“分解”到个体身上。其本质不是恶,而是懒;用“类别”去判断“个体”的做法不准确,但有效率。

所以,避免对别人产生偏见,就可以避免对很多信息的忽视;而应对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行动。

谴责受害者:当不幸发生时,受害者本应得到无条件同情,但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认为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从感情上来说,这比原来的不幸更让人难以接受。

这种行为不是因为冷血,而是因为恐惧。当我们在谴责受害者时,其实根本不关心实事,不是真正的安全,而是安全的感觉。通过找出受害者与“我们其他人”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谴责受害者思维再上一个台阶,会演变为“寻找替罪羊”, 在心理学上称为“替代性攻击”,就是为了宣泄怒火,让无辜者受伤害。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行为,把工作里的冤气带回家里,发泄在家人身上。

因为人是一种需要理由的生物,“为什么”不是求真,而是为了安心。但很多痛苦在当时找不到原因,所以我们需要放下“寻找凶手"的心态,不要一直开启替代性攻击的雷达。

当悲剧越严重,越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越容易谴责受害者,寻找替罪羊。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不受情绪干扰地去思考,究竟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安全。

Make a Living - 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情吗?

这部分不想写那么多了,工作挣钱还有待遇这个事情,在我这个岁数已经没有那么大的灵活度了。只列几点,认为有道理的, 同学们参考吧。

懒蚂蚁效应:让自己有时间闲下来,在团队里让一部分人经常能闲下来,去做些看似没意义,却更具挑战的事情(创造、试探、开拓性的工作),才能产生更大效益。

所以你如果每天忙忙碌碌,日程满满的,只知道低头干活,不知道抬头看路,反而问题大大的。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情绪劳动,风险劳动

情绪劳动,维护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必要付出就是情绪劳动的一种。

风险劳动,在不确定世界里做确定的决策,在压力、焦虑面前保持冷静,是风险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世上没有完美的选择,没有愿赌服输的魄力,就不适合杀伐决断的岗位。成大事者不纠结,不能“好谋而无断”。

财商:不是如何省钱或投资,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1/ 确定正确的利弊分析模式,利弊是共生的,在选择利益是也要能承受代价,不要患得患失,最后一事无成。

2/ 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忽视利益的复杂性。

Stay Fit - 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我们不是先有自律的品质,才变成自律的人。需要强化改变自己的欲望,找到内在驱动力, 然后做自律的事,才能变成变成自律的人。

很多人在改变自己的时候,都遵循 “do-have-be” - 觉得自己某方面不足,想去做些什么,来得到什么,从而成为什么。

但正是这个“be”太过美好,反而衬托“do”的无力和无效, 让我们看不到“have"的希望;这是因为梦想的绝大多数目标不能给我们及时的反馈。

试试:be-do-have

康德认为,没有什么能保证你“得到幸福”,你所能做的只是使自己“配得幸福”而已。 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先使自己配得上它。

想升职?需要先像老板一样思考(be),想想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会做什么(do),然后才有资格当老板(have),这就叫“有为才有位”。

所以不要急着问我要做什么(do),而是要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be),然后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就会自然而然做应该做的事(do),最后拥有期望的品质。

自我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5个阶段

5 阶段

很多人所谓的自律,其实都是他律;理想状态当然是内驱力,但退而求其次也可以由“关键他人”来激励自己,罗森塔尔现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关键他人可以给我们正向反馈,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可以帮助我们严格管理自己。

自我妨碍:对于自律来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 阻止我们的,往往不是目标本身的难度,而是我们畏惧这个难度,而预先给自己设定“到此为止”的界限。

当一个人面临考验时,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故意给自己制造障碍,为以后表现不佳制造借口。

比如,考试前你出去玩,说自己无所谓,裸考算了。虽然这个行为降低了你得高分的概率,但考的很烂,丢脸的概率却降到了零。

心理妨碍也分层次:

声称式自我妨碍 - CSH: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比如生病没考好。

行动式自我妨碍 - BSH:稍微严重一点,在行动上给自己设障碍,比如酗酒。

情景性自我障碍 - SSH:只在特定的事情上自我设限,比如只是考试。

特质性自我障碍 - TSH:自我设限已经成为人格特征,在任何需要努力才能成功的事情上,他都能以自己的不努力来证明,不是我不行。到了这个阶段,病就很难治了。

了解了很多不自律来源于“自我妨碍”,那就需要认清这种心态,尽量不要影响自己的判断。

语言的暗示,是改变行为模式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我们怎么去称呼一件事,往往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去思考它;而我们怎么去思考它,往往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去对待它。

同学们,多和自己说“我很美”吧。

自律的激励原则:正向驱动为主,增强反馈的强度和频率。

Effective - 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

好的目标等于成功了一半

SMART 原则,不用多说了吧,说烂了都。

Specific 具体的

Measurable 可衡量的

Attainable 可实现的

Relevant 相关的

Time-bound 有时间限制的

反馈,让工作充满激情:

1/ 将大的反馈拆成小的反馈,天天中奖,奖金总额没变,但幸福感增强。

2/ 设置节点式的目标反馈,设定几个阶段性目标,每达到一个目标都有奖励反馈。

3/ 设置堆叠反馈,小的奖励累积在一起变成大的奖励,更有动力。

4/ 没有反馈创造反馈

换位思考:不是一种思考,而是感受情绪的一种方式。遇到争执,需要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的其实是数据型思考,既不动情绪,也不诉苦,双方完全从理性出发,数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从而得出全局性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

动机:普通人只看行为,而聪明人能看到动机,唯有动机才能让我们预测下一步的行为。在事实数据之外,要多想想还有什么可能。

成功和失败:成功没有固定路径,多是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容易带有幸存者偏差 - 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好运气的幸存者。

而失败多具有普遍性,避免了这些错误和陷阱,就能自然走向成功。

效率:要有时间洞察力,时间是拿来分配的,而不是用来节约的。要正确排列事情的优先等级, 评估需要处理事务的目的、效用、重要性,是高效的关键。

Attractive - 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记住一点,当有人问你“你喜欢我什么”,千万不要认真回答,他的真实意图是“我要听表扬。”

要成为一个有魅力,有吸引力的人,要在下面5方面下功夫:

1/ 外貌:人天生就是“以貌取人”,但在“择偶权衡”实验中也发现,在选择长期伴侣时,性格、长相和资源这三者中,性格都是首选;只有在不考虑性格的情况下,男生会考虑长相,女生会考虑资源。而其实外貌,不光指长相,还要仪表整洁、身材匀称、精神饱满、适当修饰。

2/ 接近性:简单说就是,两个人越有交集,感情越能得到回应,彼此的吸引力越大。只要人、事、物不断出现在你眼前,你喜欢的可能性就越大。物理上的接近会带来心理上的接近,人就是这么现实。别相信什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要想增强人际吸引力,就要天天在对方眼前晃。

3/ 互惠性:付出是互惠的,我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4/ 相似性:直觉上我们更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从长期相处的角度,大方向一致,小事情互补,可以互相支持,更容易化解矛盾。

5/ 障碍:这个因素是因为人的逆反心理,越得不到越想要,越有人反对越坚定。被追求时,适当的“欲擒故纵”,说不定可以达到效果。

“爱情三原色”理论:我们爱情观,是三种基础风格的组合。

1/ 情欲之爱(Eros),被外表吸引,第一时间就喜欢对方。

2/ 游戏之爱(Ludus),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3/ 友谊之爱(Storge),建立在理解、依赖、良好的沟通之上的爱情。

4/ 情欲之爱 + 游戏之爱 = 激情之爱(Mania),爱情的基础是冲动性的渴慕,目的是追求快乐,双方都会有强烈的依赖感、占有欲和忌妒心,情绪会被对方的喜怒哀乐所影响。

5/ 情欲之爱 + 友谊之爱 = 奉献之爱(Agape),有骑士风度,就是奉献之爱。

6/ 游戏之爱 + 友谊之爱 = 现实之爱 (Pragma), 双方在“爱是理解、依赖和互助”,“爱是共同追求更美好生活”这两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所以会有较少的争吵和较多的默契。

Hendrick 认为,爱情是一种基本情绪,要认清自己和对方的爱情观,才能把两个人的关系调整的舒服。

37% 法则:这个统计学意义上的选择法则,之前也听说过,不光在择偶上,买房、招聘都可以参考这个原则。

拿招聘来举例说,有100位应聘者,你每次只能面试一个人,面试之后要立即决定是否聘用,而且拒绝后不能反悔,就需要采取37% 策略。

将前37位当成观察样本,找出表现最好的那位,从第38位开始,发现表现更好的就果断聘用。这样选出最优的概率最高。

这个策略的适用范围,是可供选择的对象太多,不知道如何取舍。现实情况里,相亲可能还真到不了对象多到不知道如何取舍的程度。

Persuasive - 影响力

影响力有很多表现形式:很有“说服力”,说明对方能以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引导你,让你产生相似的论点;很有“号召力”,说明对方能在情绪上鼓动你,让你响应倡议;或者对方本身就自带光环,很有“魅力”。

但其实,影响力不在你有多优秀,而在对方有多需要。 只有对方需要,或你为对方创造了需要,接下来施加影响,才会有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于感觉的不可通约性。要从对方的感受出发,让对方产生你预期中的感受,才能顺利地传达你的信息。

要想影响他人,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解释框架”。

举个很好理解的例子,“本店不收现金只刷卡”,“刷卡优惠2元” - 就相当于把“限制”变成了“优惠”,只要把产品价格提高2元,店家没损失,也很少再有顾客付现金了。

这种框架效应的心理机制,其实是“损失厌恶”心理,不管有没有道理,人们都会本能地对损失、痛苦、风险更加敏感。同等数量的损失和收益,痛苦是快乐的两倍;负面的东西在我们心里的分量要两倍于正面的东西。

学会和隐性焦虑相处

你会不会,自我评价低 / 对工作前景不抱希望/ 犯困和失眠同在 / 反社交 / 不期待幸福?

会!那够。怎么办?简单!追求生命的意义。

德行论者提出了人类幸福的三种基本需要

1/  胜任的需要,即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competence)

2/ 关系的需要,我是否被他人接纳和认可(relatednes

3/ 自主性的需要,我能在多大程度上选择自己的生活(Autonomy)

当一个人已经不满足廉价、肤浅的快乐,但又尚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 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时,就会感受到巨大的矛盾和焦虑。

如果有了消极情绪怎么办?接受吧!负面情绪也有积极的意义。

恐惧:让我们远离危险,提高生存概率。

愤怒:让我们主动出击,消灭威胁。

抑郁:之前提到过,一般人都会有“积极错觉”和自我欺骗,但适当的抑郁情绪能帮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真实触感,维持我们的认知协调。

悲观:人的情绪往往不时由客观的结果好坏决定的,是否高于预期才是关键。而通过主动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降低对结果的预期,从而改善自己的情绪,就叫“防御性悲观”。

这类人不像悲观的人消极怠慢,甚至比乐观的人更加勤勉,他们会对失败更加敏感,对自己的能力评估更保守罢了。

最后,一定也是要采取些手段,让自己活的有意义,避免无助、无聊、碌碌无为。

无助:挫败会让人无助,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掌控感也会让你感到无助。其实不必非要改造世界适应自己的需要,只要有那种“以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感觉就足够了。从小事做起,养好一盆花,写好一篇文章,都能达到这种效果。

无聊:人的注意力是有“带宽”的,这在《稀缺》那本书里也提到过;如果注意力被很多小事分散,那再有趣的事情也可能让你觉得无聊。所以要尽量“沉浸”到里面,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碌碌无为:要有长远规划,找到有价值的事情“沉浸”,假以时日就会出人头地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62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3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2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6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80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9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4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7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6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271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0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