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有感触。
一位母亲,生下了一个残疾孩子。她说当知道自己生下一个残疾儿的时候,感觉脑袋发懵,眼前一片漆黑。
甚至有过“一起死了算了”的想法。养育的过程中,她看到了“上帝绝不会把我承受不了的考验给我”这句话。
从那一刻,她改变了想法,她想“上帝肯定是相信我,相信我能扶育好这样的孩子。于是他才把孩子托付给我的。”
我们也都知道,她这样想,并不能使她的孩子成为正常人,她养育残疾孩子的痛苦也并不会消失。
但她的内心却得到了拯救,因为她不再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让她痛苦的来源了。她从这份痛苦中,找到了责任,找到了意义,此时痛苦相对于她来讲,就不再是痛苦了。
就像作家渡边和子说得那样:
“我们不应期盼痛苦会自动消失,而应努力让痛苦变得不再痛苦”,很有感触。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要我们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痛苦也就会存在,我们根本无法让“痛苦”本身消失。
但更不要指望别人为我们创造幸福,因为看到别人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样子时,只会让自己更加失望更加痛苦。
这个时候,能做出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尝试着改变心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和体验。
或许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这是我们不能事事都如愿的社会,我们才能彼此安心地生活。”
或许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认识并接受到“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相互麻烦的”这个事实。
所以,面对痛苦时,我们有必要自己做出积极的“改变”,学会尝试用新的角度“医治”自己。
有一个中年男人,他和妻子非常相爱,但他的妻子不幸因病去世了。他非常痛苦,无论身边人怎么安慰他,他都无法从失去爱人的痛苦中走出来。
他的朋友带他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看着他说:“看到你因为你妻子去世这么伤心,确实让人不好受,要是你比你妻子先死就好了。”
这个男人听医生说完后,急忙回答:“你说得什么话,我不可能让我妻子体会我现在的痛苦。”
于是,医生接着说道:“那你现在体会这些痛苦,不就是为了不让你妻子体会你所经历的痛苦吗?”
听完这句话,他突然觉得“是啊。我现在正代替妻子承受痛苦呢。我可不能让我的妻子承受这种痛苦”
男人离开的时候,是释然的。他在心理医生的“引领”下,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件事,于是他的内心也获得了“拯救”。
作家渡边和子说:
人生中没有一种经历是徒劳无益的。痛苦亦是如此。当我们跨越某个痛苦的时候,这个痛苦便能成为我们的业绩,我们便能用它丰富“人生简历”中的“苦历”栏。
但我还想说,我们总有无力改变的时候,这时就不要对自己过于严苛了,停下来温柔地安慰下自己,休息一会吧。
“在痛苦的世界里,尽力而为吧”,我想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