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 作者: 文汇网
抓住知识摆脱命运的束缚,他纵身跳出了农门;挣脱社会分层固化的捆绑,他弯道实现了超车;直面职场刺骨寒风的吹打,他艰难获得了新生;追赶市场经济发展的劲风,他过渡完成了转型。
他是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
尽管已经不断突破尘俗的视界,拓展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但他仍说,自己始终无法摆脱恐惧带来的疼痛。所幸,他在恐惧的疼痛中,获得力量并变得强大。
他高唱着:“黑夜伴着彷徨,前方迷雾漫长;行裹乱了,身体倦了,头依然高昂;别说世界太难,让我走给你看!”
因为他坚信:必须要在这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一)
时至今日,俞敏洪办公室的墙上,依然挂着一个大幅的“风景照”,照片上是一片荒地和两间残破的瓦房,那是他位于江苏农村的老家。俞敏洪说,每每抬头,照片都会提醒自己:今日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俞敏洪最初的恐惧,正来源于此。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深切体会过什么叫“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自己放学回家,一推门就正好看到父母在打架,而争吵的原由,不过是诸如柴米油盐的鸡毛蒜皮。如果说,吵架拌嘴尚且能看做枯燥生活的调味剂,那在他2岁那年,哥哥的因病离世,则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了更深层的巨变。从那之后,俞敏洪成了这个家唯一的希望。
10岁,他成了他们村上割草割得最多的孩子;14岁,他成了他们公社插秧比赛的第一名;16岁,他已经能开着手扶拖拉机下地干活;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农活儿干得太好了,才知道干农活儿没有任何前途。”年少的俞敏洪,一直在寻找一个契机,他要摆脱在农村待一辈子的恐惧。
(二)
很多人都知道,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但也许并不知道,他曾经两度落榜。在那个经济不发达、民智未开的年代,“三战”高考确实需要十足的勇气。在这场“知识改变命运”的战役里,他需要感谢三个人:母亲、补习班老师以及他自己!他说他想参加高考,母亲说“可以”;他说他想考第三次,母亲说“可以”;他说他一年什么农活都不干了,母亲说“可以”;他说他想去县里上补习班,母亲依然说“可以”。当母亲为了找老师摔成一个“泥人”,俞敏洪清楚地知道:高考成了唯一的出路,他没有别的选择了。尽管母亲并没有什么文化,但时至今日,俞敏洪依然说:“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从那之后,俞敏洪进入了一种拼命的状态: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上床之后,依然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做题;整整十个月时间,他分分秒秒都在奋斗。他说,人生如果不给自己回头看的时候,留下一些令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那生命就算是白过了!最终,高考分数公布,他超过了北大分数线。填吗?他的目标只是地区师范大学而已;那时候,北京几乎是一个远到不能再远的地方;
而北京大学,更是只在报纸上见过的传说。感谢老师的坚持,他夺过俞敏洪的笔,在他的志愿栏上端端正正写下了:北京大学。从此,北大未名湖畔多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三)
所有人都会认为,跨进名校之后,一定是一个幸福的开始。然而,对于俞敏洪来说,那似乎是另一个痛苦的开端,甚至,差一点,这份痛苦就让他堕入深渊。他是班上仅有的两个农村孩子之一,与城里的同学格格不入;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张口就是蹩脚的方言;他曾经引以为傲的英语,更是一塌糊涂,在C班垫底;他没有文体特长,曾以为自己会游泳,竟只是别人眼中的狗刨。俞敏洪终于发现:原来你进北大,是会被别人看不起的。他只能拼命学习,想要用成绩让人高看一眼;然而,最终却让自己劳累过度,患上肺结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次危及生命的“吐血”生病,却意外让俞敏洪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他明白了,跟别人比,没有任何意义;他也明白了,进步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无关。《朗读者》的舞台上,他甚至毫不顾忌形象地说:“别人的好与坏,关你屁事!”于是,他用一年时间读了200-300本自己喜欢的书;他用最聪明的方式完成了英语词汇的积累;当他不再关注别人,而是沉迷于自己的进步时,量变到质变,发生了!四年大学生活的最后,他拿到了留校任教的名额。未来的日子,他不仅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和旅游,还完成了母亲的梦想:成为一个教书先生。但正如俞敏洪自己所说的那样:“生活,总是会无缘无故给我很多曲折。”北大任教的前两年,他再度感受到了恐惧和挣扎。他没有资历,更不懂教学法,所以他成了北大最惨的老师。究竟有多惨?一个班40个学生,最后只剩下3个,但是他不敢用点名“留”住学生,因为在北大,老师点名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俞敏洪惊讶地发现:曾经读大学的时候,被同学们看不起;如今当了老师,竟然还会被学生们看不起。骨子里的坚持和不服输,让他决不能向困难低头。他去别的老师课堂上旁听,学习他们的教案;他在备课的时候积极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究竟想听什么;他认真研究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循序渐进;最后,神奇的事情再次发生。他一个班40个学生,最后有80个同学来听课。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有大的改变;俞敏洪却说,从自卑到自信,就是绝对的180°的改变,它是真的,让你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四)
上学,毕业,留校任教,俞敏洪的后半生仿佛已经安排妥当。可是,他不甘心,他想再次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他参加了托福考试,并取得663分的高分,却最终阴差阳错未能成行。但这次托福考试的经历,却给了他新的启发。他从北大辞职,投身到“下海经商”的浪潮中。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母亲甚至以性命相逼。他但凡笃定的事情,绝不会轻言放弃。从北京中关村二小一间破旧的临建房起步,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斑驳的黑板办学,他给别人的培训班打工取经,也沿街给自己的培训班贴过小广告,还曾为了员工陪着公安干掉了几瓶五粮液,抢救了5个小时,醒来之后,俞敏洪第一句话是:“我不干了,我要关掉学校!”不过,那也就是说说而已。最后,他还是坚持了下来。1993年,他正式创办新东方学校;2001年,他注册了“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06年,新东方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培训机构;如今的新东方,已然是留学培训行业的“巨无霸”。而俞敏洪,也一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接受着大家对“留学教父”的顶礼膜拜。只不过,他又有了新的痛苦,这份痛苦,来源于内心的追求:如何用所拥有的一切,来帮助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去全国各大高校演讲,著书立说给年轻人以启发……
俞敏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松柏之志,经霜犹茂。对于温室里的花朵来说,痛苦可能是灭顶之灾;但对于松柏来说,痛苦有可能就是莫大的财富。正如俞敏洪在《朗读者》中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的努力,凝聚每一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散乱的日子,就将聚集成生命的永恒。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