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娘来电话说:“杏都熟了,回家吃杏吧。”我答应着,一股暖流涌入心头。是啊,杏儿熟了,我知道那是娘又想我了,我何尝不是也想娘了。正赶上了端午节,想娘的粽香,想家里的艾草香,想家里酸酸甜甜的黄杏香,我要回家。
日子一天天在无声地流失,总是感叹时光太匆匆,去年的端午似乎刚刚过完,又是一年端午节。
思绪带我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家里很穷,平常都是吃窝窝头,就盼着过个节日能吃点好的,所以我对每个节日都很重视,早早的就等着、盼着。
我们村东边有个水湾很大,东西长大约一百五十米,南北也有六七十米,人们都叫它“东湾”。东湾东边是个好大的芦苇荡。到了这个时节,芦苇荡里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微风吹来,叶子沙沙作响,布谷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连成一片,水底鱼虾成群,悠闲地游来游去。形成了大自然中柔美的乐章。
东湾的西边种了好多的莲藕。这个时候,正是莲藕开花的季节,白色的荷花,鹅黄的花蕊,在绿荷叶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妖娆。东湾边上栽的柳树年岁长了根深叶茂的,坐在柳荫下欣赏着东湾如画的风景,总叫人流连忘返,迟迟不想回家。
东湾的北边水稍微浅一点,边上放了好多的平板青石,村里的大娘婶子都上这儿来洗衣服。我总喜欢跟娘来这里,娘洗衣服,我和哥哥在浅水处摸鱼抓虾。
我最爱的还是端午节要来的时刻。每年这个时候,娘就会来芦苇荡边,摘那又大又厚的芦苇叶,我跟着抽出芦苇芽,把里面的心抽掉放到嘴里吹哨子。
回到家里,娘总是用那刚摘来的芦苇叶,包上早就泡好了的新糯米,加上红枣煮满满一大锅粽子,满屋子的粽香味扑鼻而来,逮着就吃个撑饱。娘装一些送亲戚朋友,剩下的自己吃。过个端午节能吃几天粽子,满满的幸福。娘还拔来些苦夏草加艾草煮鸡蛋吃,一人一个蛋,再加上红糖喝一碗水,说是喝了一年不生病。
娘还给我缝荷包,用红红的绸缎布头里面放上棉花,艾草,缝的跟盆栽的荷包花一样美,拴在腰带上好看驱蚊虫还能辟邪。给哥哥用蓝布头做的香囊和荷包里装的东西一样,只是香囊的下边串了三个五彩线做的穗头,每个上面还串了三个黑豆,用红线串了挂在脖子上,放在胸前也非常好看,用途和我的荷包一样。小时候,端午节气氛浓郁,至今难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次次梦回东湾,梦回端午节,幸福无限,只是感叹时光不能倒转 。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东湾干了,没水了好几年,到现在东湾都被填了。我总怀念东湾的芦苇荡,怀念东湾的如诗如画,东湾没了,缝荷包、香囊的习俗也在慢慢的消失,似乎吃个粽子就是过端午节了。
每年的端午节,集市上、超市里的粽子琳琅满目,味道也极好,这些年,村里没了芦苇,娘也很少包粽子了。我和哥哥回老家就给二老买些粽子,哥哥出省捎来的粽子包装精致,里面的粽子又糯又香。二老吃着粽子心里美滋滋的,我却感觉哪里的粽子也比不上娘包的味道好,都是因为娘年龄大了,眼睛还不好,我口里总说买的也很好吃。
二老辛苦半生供出来个好儿子,哥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 ,和几个同事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整天忙忙碌碌不得闲。二老吃穿用度哥嫂照顾周全。苦尽甘来,老有所依,跟着哥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又赶上了国家好政策,每年都领养老钱,二老很知足,继父总是说:“亲生的也不比不了。”这些年,我们家也托了哥嫂好多好多的福。
每到端午节,继父总为我们割上些艾草让我们放楼道门口,能辟邪辟蚊虫。这也是我们家乡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继父和娘都不识字,小时候只知道吃粽子戴荷包就是过端午节了,长大以后才知道,此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节日。
五月初五,吃着味道鲜美的粽子,读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我们不禁想起了屈原一一这位才高气盛的诗人,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间》等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其文笔委婉含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屈原流放后仍不忘国家兴亡,日日思念着祖国和百姓。如今,人们为了他而包粽子,定为纪念日。年年满怀沉痛地哀悼他。
超市里买上了各种口味的粽子,想像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黄杏。吃着粽子,吃着艾草煮鸡蛋,聊着家常,浓浓的亲情味道,回家的心已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