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为何有些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好像信手拈来、轻松自如?
对他们而言,好像世间并无“棘手难题”,即使在压力爆棚、挑战重重的关键时刻,他们依旧能够气定神闲、从容应对。
其实,他们通过刻意的练习,让自己走出舒适圈,挑战自我,从而让自己更优秀。
而大部分人都走不出舒适圈,为什么呢?
一、为什么不想走出舒适圈
1.既安于现状又想改变的矛盾心理
对当前生活虽不满意但未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不想面对不稳定的挑战。
很多人一边埋怨自己,一边又安于现状,主要是因为没遇到家人生病四处借钱、情绪消沉强颜欢笑、从眼里带光到波澜不惊这三种情况。
在日常中,没有人生目标,安于现状又不愿意接受现在的自己,感觉就是个矛盾。
在 “安于现状” 和 “很想改变” 之间纠结,产生恐惧心理和焦虑感。
2.对努力结果的不确定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在舒适区的努力可能是低效重复的。
就像泰戈尔说,“大部分熬夜都无关乎努力,只是低效而已。”
很多人所谓的努力都是低效勤奋的陷阱,比如在 “摸墙游戏” 中,所有人都很努力却可能在原地打转。
而在舒适区边缘努力,成长才最快,如成绩中下游的高中生通过死磕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和有些头绪的题目,实现逆袭。
3.社交媒体的虚假连接与社交恐惧
社交媒体带来虚假连接,让人习惯表面交流,面对面时却尴尬。
年轻人在面对社交媒体时,容易迷失方向,社交过于表面化,使社交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内涵。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年轻人变成低头族,反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社交,社交恐惧蔓延。
工作压力和过去经历让人对社交产生抵触。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年轻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评价和批评,过度使用也会让我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看到别人丰富多彩的生活,自己会有挫败感,从而产生社交恐惧。
4.舒适区的诱惑
舒适区让人感到温暖安全,长期待在其中会错过机会。
沉迷舒适区的人,会一步步毁掉自己的人生。
在舒适区里,人们会变得懒惰,习惯安逸,忘记曾经的梦想和努力。
但如果能跳出舒适区,养成及时复盘、行动解决焦虑、管理注意力、独立思考、学会理财、珍惜时间等好习惯,就能邂逅更好的自己。
二、不走出舒适圈的后果
1. 自我设限,丧失未来的可能性
偏科的同学可能因为不走出舒适圈而考不上好大学。
比如在朋友圈刷到的信息中,贵州理科总分状元各科目成绩均衡优秀,而一些偏科的学子可能就因为某一学科的短板而无缘好大学。
有些人高中时英语成绩差,尽管其他科目成绩不错,但最终因语文成绩也不理想而未能上重点线,被一所二本财经学校录取。
从 “木桶理论” 来看,偏科会让学生受到短板的影响,拉低总体分数,即使其他学科再优秀,也难以弥补这一劣势。
高考中,英语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最容易拉开差距,英语注重平时 “听说读写” 能力的培养,对于缺乏英语思维的学生来说是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数学则需要熟练掌握课本题型、善于归纳总结。
如果不重视偏科问题,可能无缘心仪的好大学。
在职场中,畏惧沟通汇报表现可能会葬送自己事业。
很多人在工作中像做老黄牛一样,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愿意主动与领导接触改善关系。
比如《老板不知道的我》中提到,处于职场关系中较为弱势的员工害怕表达和沟通,是解决职场矛盾最大的绊脚石。
还有小赵工作能力很强,却害怕跟领导沟通,见了领导就躲,汇报工作就结巴。
但如果能像文中所说,从现在开始改变,与领导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对之后在职场中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2. 容易变得消极,认为自己不行,不再进步成长
不愿踏出心理舒适区,人容易变得消极自我设限,固守心理舒适区不再进步成长。
比如学数学,很多文科同学偏科严重,数学不及格,却不去提升数学,反而继续提升优势科目分数;
考研的人因为熟悉考试而选择考研,即使二战三战也不愿去陌生的就业市场找工作。
三、如何走出舒适圈
1. 坚持的方法
任务切割与实时反馈机制:当我们面对不想走出舒适圈的困境时,可以采用任务切割与实时反馈机制。
就像玩游戏一样,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能得到宝物和经验值,清晰地看到离下一个等级的距离,从而保持动力。
比如写文章时,把几千字的文章拆分成几个段落,每完成六七百字算一个小任务,完成后允许自己休息放松。
看一本很厚的书,可以把看完书这个大任务分为每天看几次几页或看几次半个小时。
减肥也可以用科学算法将目标体重换算成运动消耗卡路里数,再拆分成每种运动的每天运动量小任务。
这样,我们每次都能看到离大任务完成越来越近,更容易坚持下去。
同时,在切割任务时,可以先把任务设置得简单一些,逐步加大难度。
组队坚持法: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难,是因为没有同伴、氛围和监督机制。
就像参加线上训练营或线下实体班比自己在网上听课学习更容易坚持一样。
我们可以在不同领域线上线下找到有共同目标的人或社群,加入进去一起设定目标、打卡,甚至建立奖罚机制共同监督。
比如在一个线上培训班,老师让大家交 “坚持费”,只要按照要求打卡、参与互动和学习、提交作业最后就退还 “坚持费”,营造了氛围和监督机制。
7 天习惯养成法:坚持时间够长形成习惯后,过程会轻松很多。
养成习惯需要三个七天。
第一个七天是告别原有习惯,比如减肥用粗粮替代高 GI 的主食,前几天会很痛苦,但坚持到第七天就会对原来的习惯不那么依赖。
第二个七天是适应习惯,身体、思想、行为都在适应新习惯。
第三个七天是巩固习惯,最终从不排斥到离不开新习惯。
2. 调整恐惧心理
寻找恐惧的原因: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由负面经历产生的许多思想和信念组成的。
当我们有机会走出舒适区时,要花时间分析担心未知的原因。
比如因生意失败而感到生活失败、自信心低落时,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就会加剧。
调整思维,用方法降低恐惧对自己的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学会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挑战自己的恐惧,逐步面对和克服它们。
曝露疗法: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逐步暴露自己于恐惧源,减少对事物的敏感性。
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放松技巧可以在感到恐惧时帮助我们平静下来,减轻身体紧张反应。
写在最后
人民日报说:大胆一点,去尝试,去表达,去追求。大胆走出舒适圈,大胆去追求梦想。
愿你大步向前,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