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悄然而至,炎热酷暑之时,不由想到春华短暂,正如世上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大自然春光已逝,诗词中春景依然: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的?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朝的何文焕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干'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 。 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香鸟语而已。“千里”是诗人的想象,语言上的夸张,《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作者把自己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读者应该回溯这个过程,应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字。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水村、山过、酒旗和风四个意象,抓住最有特征的部分,省略了很多,也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副图画来。诗歌前两句语言精炼,后两句则与之相反,把一句话分成两句来说,这两句话一全景,一具体。观察的景物,历史的感慨,微妙的感受,如果用一句精炼语言表达,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怜”字应该好好品品,怜什么呢?从语法看应是屐齿,但屐齿有硬度,可以不必怎么怜,怜的对象应是苍苔,是印的对象,园子长满苍苔,可见人迹罕至园子内外的宁静,怜的应该还有这幽寂的环境吧。诗人内心的敏感,还可以从下句“小扣”二字看出,扣门已久,而不用劲,多有耐心啊,多么喜欢这幽寂美好的环境。扣门久了,应该有些失望吧,“春色满园关不住”,那出墙头的红杏,不经意被发现,多么惊喜!春天已经来了,那么美。可喜的是,“一枝”红杏,不是“一树”红杏,早春美景被“我”发现,不期而遇。这一刹那的惊喜,没有准备,是无声的、独自的欢欣。后来,这两句诗往往独立引用,人们赋予它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红杏出墙”用在男女关系上,表示女性出轨。
“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了千古名句,可惜不是叶绍翁原创。陆游《马上作》云:“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不记得原句,叶绍翁的诗句更脍炙人口。原因何在呢?陆游的原作中,是对美好景物的描写。一二句是一般描写,三四句有了想象,丰茂的杨柳遮不断红杏,大片绿色中的红色,对比鲜明,春色如此美好。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胜一筹。“关”字一语双关,既指柴门,又指满园春色,自然切贴。而且,陆诗里的景是实景,叶诗里的景,是虚景,看不见,摸不着的春色,“关”不住,更有冲击力。联系背景,久扣柴门的沉闷,突现一枝红杏的惊喜对比鲜明。这种美好不仅来自于外部景物,还有内心的突然觉察。“满园”和“一枝”也是一组对比。“满园春色”是作者的想象,也是带着读者在想象,对于读者来说,只感知外部世界的美好,是比较表面的,只有激活内心世界的想象,才更能受到诗情的感染,获得更多的享受。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要求: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都描绘了优美的景物,唯有借助想象,我们才能领略景物的美。这两首诗歌需要借助想象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走进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吧。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