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看到几个人在河边用手机手电筒扫视着树上,在听着耳边彻夜不断的蝉鸣声,不禁回想起小时候的夏日趣事。这是说的夏日也就是我开始上学之后了,再往前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渐渐的模糊了。
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我的童年,则是沂河边的杨树林,知了在声声闹着夏天。你能想像一大片树林中知了一起鸣叫的情景吗?
小时村口就是一大片杨树林,而这片树林就是我们秋天捡拾柴火树叶,夏季纳凉捉知了猴的天然场所。这杨树林区域可以沿着河边直接到集市中去。这片宽敞的树林在夏天不仅是我们乘凉的场所,更是我们捉知了猴的绝佳之地。知了猴,傍晚时分从地里出来,爬到树顶夜半时分背上裂开,开始蜕皮,而后变身为蝉,惊闹一个夏天。而它的蝉蜕就留在树上,历经一场风雨后才掉落在地。
捉知了猴有两种办法,大人们的方法是用撅头将树根处刨出一个半米多的坑,在里面找寻即将破土而出的知了猴。他们一天能刨个十多棵,甚至更多。我们小孩力气自然不如他们,我们拿着我们的小小的撅头,一点一点的刨,往往一天也就一两棵树,而且都是浅浅的坑,收货甚少。夜晚才是我们的战场。拿起手电筒,握着塑料袋,早早的吃过晚饭,雄赳赳的向树林进军。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我的战利品。手电光上下一扫,这时候年轻的优势就出来了,任何知了猴别想逃过我的视野,同时你要在别人发现之前快速的跑过去,将它收入塑料袋中,以如此速度在树林间仔细的搜寻,每每能收获几十只,晚上带回家将他们泡在水盆里,让他们陷入沉睡。
第二天起个大早,带着去镇上的饭店门口排队,按照每只一毛钱的收购价,我们也能开心的回家,这个是我们孩子的收入,大人们往往不会没收。买上两袋海带丝,美美的吃上一顿,也能开心一整天。当然也有收获少的时候,十几只都不舍得去卖一趟不值得,大人们就会把它煮一煮,放点油炸一下,香酥绵软,蝉蜕的酥脆,肚子里饱满的酱汁,那味道真是绝了。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我们还有一项夏日活动,捕蝉。在长长的杆子上面黏上一块面筋,如此的捕蝉方式。洗面筋也是一种诀窍,和一小块面,在水盆里不停的搓洗,中途要换水,直到再也搓洗不出任何面糊,我们一般会在村里的小水沟进行这项活动。面筋洗好了,手指捏着有黏黏的感觉这就算成了。将两根长杆牢牢的绑在一起,杆头裹着面筋,扛着杆子走到一棵蝉鸣声阵阵的树下,悄悄的将杆子举起,视力2.0的双眼捕捉到蝉的位置,将杆头慢慢的靠近,啪的一下,鸣叫停了,杆子上就有一只大大的蝉了。将它如下翅膀折断放进塑料袋里,再寻找下一只吵闹的鸣蝉,继续刚才的举动。
行动要轻,举止要稳。任何的声音都会惊扰了它们。但是对于小小的我们来说,高高的举起杆子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杆子还要不碰到旁边的树枝更是难上加难。
蝉也是难得的美味,将它们剁碎,加上辣椒丝,再裹上面粉,放少量的油煎下,也是难得一道美味,光想想口水就忍不住蔓延。
可惜长大近视后便再也没有做过此事,如今想来颇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