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带爸妈做一次自由行,你愿意吗?我曾经带弟弟和爸爸自由行过。旅行中,爸爸走路像行军打仗,讨厌吃各种“新鲜玩意”;弟弟爱尝鲜,喜欢漫步闲逛;并且彼此都不愿意配合对方……旅途非常容易暴露各种平常注意不到的小问题。一次旅行中,从衣物的准备到行程的安排,家庭互动模式、代际沟通问题一览无遗。
今年的新春贺岁电影《囧妈》,一趟莫斯科之旅,两代人的互动:主人公徐伊万因意外,和妈妈卢小花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K3火车,他们不得不在车上共度六天六夜。为了圆妈妈在红场高歌一曲的梦想,他们想方设法到达莫斯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起面对原生家庭中存在的沟通、互动问题。
主题一:爱需要沟通。
在旅途中,徐伊万的车厢进来了一个新的旅客娜塔莎,对于徐伊万来说,一开始也许是出于对“美”的欣赏,也许是对他人遭遇的同情,他对娜塔莎投注了注意力。妈妈卢小花严防死守,大声质问儿子:“警钟长鸣啊,徐伊万,你不要再外面猫三狗四的、横七竖八,做了一堆不着四六的事情,最后搞得乱七八糟、一套糊涂的。”徐伊万大声叫喊:“我真的受够了跟你吵啊吵啊吵。”
这一场母子对峙里,他们用大声争吵取代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徐伊万的童年是在紧张的父母关系中度过的,他重复了从小见到的一幕幕场景:父母总是在不停地争吵。争吵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沟通方式。
周国平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里告诫父母:
“如果父母相爱,家庭和睦,孩子在爱和快乐的氛围里度过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温暖明亮的底色,可保心理健康,情商良好。”
因为是电影,所以母子之间有了和解的方式:徐伊万和卢小花历经种种阻挠,最后成功圆了梦。徐伊万最后给前妻张璐发的信息里说的:“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我们都爱彼此,但是我们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爱需要彼此体谅,更需要冷静、理智的沟通。
主题二: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原生家庭的影响总在潜移默化中:徐伊万强烈抗诉妈妈的“60秒语音方阵”,但却用同样的方式“轰炸”自己的助理郭贴。对普通人而言,我们常常因为“被施者”是自己,而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人。但还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便是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
电影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画面:对妈妈卢小花的投喂忍无可忍的徐伊万,从床底下翻出妈妈私藏的小番茄,一个一个从厕所的窗户里扔出去。小番茄是妈妈“己所不欲”的吗?不是的,这是妈妈喜欢的。因为喜欢,所以要分享给儿子。但这是儿子要的吗?从电影中的情节来看,这恰恰是儿子厌恶的。
周国平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里说: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爱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即便是亲如母子、父女、夫妻,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也是对他人权益、喜恶自由的侵犯。己所欲、己所不欲,都要勿施于人。让别人活,尤其是让别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才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
主题三:无法同行,但可祝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为爱自己的儿子,妈妈卢小花不断投喂徐伊万,即使没料到儿子愿意和自己前往莫斯科,她也细心地帮儿子备好了洗漱用品。但儿子感受到的是母亲深切的爱吗?
徐伊万对自己妈妈说:“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妈妈无微不至的爱,何尝不是无所不在的掌控呢?对于父母设想好孩子未来这件事,周国平是这么看待的:
“孩子只是暂时寄养在父母这里,送行的一天必然到来,你会惦念,但不能同行。孩子必将自己走人生之路,你可祝福,但无法支配。”
经历一番争执后,卢小花也彻悟了这个道理。在林场里,她对儿子徐伊万说:“虽然你是我的儿子,但你也有自己的人生啊。”
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将他培育成能掌控自己未来、能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已经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但孩子终究要成长,终究要离开父母独行。
也正如徐伊万对前妻张璐所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
我们都明白,每个个体都是特殊而独立;而每个个体,最终也只能自己独行。无论是父母还是伴侣,假使我们只能陪彼此一段人生路程,那么适当的放手,也是爱的体现。
在我个人看来,与其说《囧妈》探讨了原生家庭的沟通、互动模式对新家庭的影响,不如说:只有当我们正面原生家庭中的种种问题,和原生家庭达成和解,我们才能避免自己重蹈覆辙,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