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旅程中,佳伦同学是一个理科天赋熠熠生辉的孩子,他在数理化的世界里如鱼得水,难题在他面前往往迎刃而解。然而,语文却成了他求学路上的“拦路虎”,成绩总是差强人意,与他出色的理科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动力充足的学生而言,价值决策通常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像佳伦这种理科强而文字能力弱的情况,显然是其学习系统中对理科行之有效的学习程序未能成功迁移到语文学科,致使文理学习效果截然不同。
深入剖析佳伦的语文学习困境,能发现他的学习系统存在两大关键问题。其一,是逻辑加工过程中的语言逻辑问题;其二,也是最为致命的弱项,即写作能力的欠缺。写作时,他常常思路混乱,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结构松散,难以吸引读者的目光。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可以开始“对症下药”。首先,引导佳伦整理了一系列转折词,以及表示因果、选择、递进、并列等关系的连接词,建立起相应的语义反射库。这个反射库就如同一个智能工具,能够帮助佳伦在阅读和写作时,更敏锐地捕捉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构建能力。
针对作文问题,为其定制了1.0版本的写作程序。当面对材料型作文时,第一段需写三句话,篇幅控制在四行字左右。第一句要精准概括材料内容,迅速抓住材料的核心要点;第二句深入解析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展现对题目的深刻理解;第三句则旗帜鲜明地抛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一段完成后,接下来可运用地理空间结构,依次从个人、家庭、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展开论述。例如,以“俭以养德”为主题,第二段先从个人层面入手,先陈述观点,如“个人的节俭是修养品德的基石”,再用典型事例证明,像袁隆平先生一生节俭,却将毕生心血投入到杂交水稻事业,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 ,他的节俭与高尚品德令人敬仰。
在家庭层面,可以结合家风、家训、家史自由发挥。比如,讲述家族中长辈们秉持节俭的传统,如何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家庭在岁月的变迁中始终保持着质朴的美德。
国家层面,习近平主席号召我们节约粮食,倡导光盘行动,这体现了国家对一代人的要求,彰显了节俭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政策的推行到社会风气的转变,都能成为论述的有力素材。
民族层面,中国人向来有爱储蓄的传统,而储蓄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平日的节俭。这一民族特性反映出节俭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通过这样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和民族的层层递进,文章的境界得以提升,内容也更加丰富饱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回顾整个案例,造成佳伦语文偏科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语言逻辑和写作程序存在问题。由于没有建立起代表逻辑的重要信息反射库,再加上一个容易导致跑题的写作程序,使得语文一直是佳伦的学习短板。信息反射库赋予孩子快速抓取有效信息、形成联想推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许多词语经过大脑神经元的反复刺激会形成条件反射,长期积累下来,大脑就储备了一个信息反射库,其中包含条件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动作。
在写作方面,当语料库建立完善后,就能对作文材料中的材料、图片和关键词进行精准解读,正确把握写作需要表达的主题,并映射出相应的写作材料和策略。
在面对孩子偏科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孩子缺乏学习兴趣。但实际上,导致偏科的原因远比这复杂得多。在接手偏科学生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学习系统中具体模块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考试如同一场激烈的战斗,知识和题型只是初级层面的较量,程序和步骤上升到中级比拼,而价值观和心态则是高级层面的博弈。在本案例的“治疗”过程中,既有对佳伦语义知识的充实和提升,又有写作程序的定制和升级,多管齐下,助力他突破语文学习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