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关哥把带小孩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着实让我心生佩服。关哥最后也谈到看电影、看电视后无感或者是没有多少收获,这种感觉我以前是常有了。不过现在只要我花了较多注意力去从事一件事情后,比如看了连续剧、出门旅行等等我都会写一篇文章,把整个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东西捋一捋,看看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东西。
姐姐文章中提出的“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象,我在单位也同样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这说明你的责任心和较强,也说明我们都是急性子。急性子的人做事效率高,但是容易被情绪左右。就像今天文章里所讲的那样,当我们出现情绪反应时,首先应该认清情绪的来源,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多用理性思考解决方案。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心里还有些窝火,不过现在我倒更顺气自然。如果在这样的协作中,别人的低效并不影响我工作的完成我就懒得操碎别人的心了;但如果是由我主导牵头的工作,要么我设置好完成时间节点和他人妥善沟通,要么就讲究策略地建议直接负责领导设立一个定期汇报进度的推进会或者直接把推进进度制表上墙。不过,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看到更深层
元认知能力的开启有很奇妙的体验,他能够让你穿透事物的表面而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更接近真像与本质。
昨天,浙江的一个大哥来重庆我们进行了接待,并把他邀请到重庆目前最好的酒吧space去玩。在炫耀缤纷的灯光和强劲的音乐节奏中,我已经不再像曾经那种完全被DJ用音乐带着走的感觉,而是自然而然的开始观察思考为什么会用这种颜色的灯光和图像?如何用到音乐的起伏来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服务员又是如何细致入微的弄好每一个细节的?
正是因为因为元认知能力了的提升,意识到自己曾经是被动的“全神贯注”,所以才有了自己从一个观众的视野朝着经营者的视野进行了跃升。
同样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好的文章、节目,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首先观察自己情绪和思维变化,再去探究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思路和做法引起了我们的变化,再进一步,再思考他的这些做法有什么值得自己借鉴的吗?
例如,回顾一下笑来老师的文章、电影大片、优秀的演讲等等,为什么总是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呢?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在开头都有一个引子,要么是设立了一个疑问,要么是突然进入一个情节紧张的情节等等。据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是否可以运用同样的办法首先抓住读者的眼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