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吃完俩果儿,让果核儿展露在白色瓷盘之上, 俩果核儿大小尖锐对比形成了有趣又形式感的画面。从来也没仔细看过果核儿的样貌,竟看出了美妙和内涵段子。原来每个果子的样貌滋味早已由核儿注定,什么样的核儿结什么样的果儿,想改变还真难!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枚不同的果子呀,只是统一成了人型而已,怪不得西游记中娃娃型的人参果是没有核儿的。我们每个人虽然没有实体的核儿,却有实在的性格,家庭环境,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工作经历,人身修为等形成了我们每个人体中看不见的内核儿。这些核儿发芽,成长,最后造就了世间独一无二的你。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有滋有味地品尝不同的果子,不管甜酸香臭,对各种果子的味道都欣然接受。然而对于人类,尤其是特别爱,特别在意或者在你的生活中有频繁交集的人,比如爱人,亲人,友人,同事等都会发生一个问题就是执着于我们必须是同一种“果子”才能换来你的认同。如果别人和你有不一样的期许,习惯或认知及其它,就会拼尽全力的去改造对方。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哪句话,哪种行为,哪种强迫,哪种控制,哪种争论就变成了一把利刃,对方已经被你雕刻的体无完肤和鲜血淋淋。而结果呢?这些被你雕刻过的人只是变了表皮而内核还是原来的他们,你也没有收获到预期的美好,反而是一箩筐的嗔怨。
看过孔子顺从绿衣人一年只有三季让子贡下跪的故事吧。故事结尾处说:“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这就是夏虫不可语冰的由来。一只田间的蚱蜢,春生秋亡,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在它的虫生经历里就没有冬天的概念,你和它辩论几个昼夜一年有四季都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如果用一种别的视角来看,我们这些见过冬季知道一年有四季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允许没见过冬季以一年有三季为概念的人存在呢?以虫喻人,不如顺着这三季人的认知,让他随风去吧。三季人自有三季人的快乐,四季人也有四季人的见识,求同存异,各自安好。
再说井底之蛙,《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都说井底之蛙见少识窄,只有井上的一方小天,井下的一处淤泥。可这只蛙活的很快乐呀,自从听了那只遨游在大海的龟描绘过汪洋之后,恐怕它的蛙生从此和快乐无缘。如果这故事有了第二季,估计这只蛙即使游到了大海里,也不会像那只海龟一样体会到海龟所描述的快乐,依旧会怀念自己的那方小井生活吧。因为子非井底蛙,焉知其之乐?
以前十分厌恶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现在觉得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对于某个时期,某个阶层,某个人物来说,这就是他的人生良药。你不喜欢喝,但不要干涉阻止适合的人喝。有部叫《父亲》的纪录片中,一个朴实的西北汉子,竭尽全力地供养读大学的儿子,自己生活艰难到一天只花4元钱饭钱,对前来拿生活费的儿子打开日记本,激情饱满地读出了“你要记住今日的痛苦付出就是为了明天的喜悦收获”这样的鸡汤,神情认真且虔诚,那情那景令人动容,这个父亲正是被这些鸡汤所滋养和激励才有力量和勇气与生活的艰难拉开持久战。
绿衣夏虫井底蛙,换成我对果子们的理解就是,你非要干涉一个枣子长成一个桃子的大小,或者变成桃子的味道,非要让所有人都活成一个你,用你的三观去要求别人,是不是也变成了那个绿衣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