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否认音乐带给你无穷尽的力量:无论你身在何处,身在何境,都能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强大的共鸣。在熙攘的办公室里,戴着最简陋的小耳机,听到音符轻轻落下,紧绷的那根神经会随着音符的轻轻落下,在灵魂最深处产生最大化的共鸣,重踏的脚步、嘈杂的人声、机器的运作等等自动关上静音,耳边回荡的只有这一舒缓的琴声,感受另一维度上时间的慢放。不由得感叹:能欣赏到这么美妙的乐曲,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是何等的幸运。
「G弦咏叹调」是嘈杂的动态环境里彰显静态的典范,用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也是恰到好处。其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诗意,堪称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向上帝对话祈祷,一切都近尺可得
巴赫
(巴赫的生平的故事太多,多到我觉得可以另起篇幅单独来讲,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此曲出自《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咏叹调》。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曲调充满诗意的旋律美,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让人遗憾的是此曲在巴赫在死后才大为流传。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嫉妒者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用一根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
当然 这也是传说,无真实依据作为参考,现代人喜欢在研究创作时加点调料显得更入味。但不可否认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单凭把器乐解放为独立的艺术(在巴赫以前,音乐以声乐为主体,器乐没有独立的地位)、五指弹奏、十二平均律等就可以看出这“音乐之父“的显赫地位
据记载真正仅用g弦创作并演奏的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当时贵族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帕格尼尼用E弦代表女子,主题为勇敢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体现其热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族听了演奏后大为感动,后又难为到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后相继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的作品还有:《玛丽-路易斯奏鸣曲》、《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
记得在念大学的时候一度沉迷于香港无线台TVB,有一部剧《珠光宝气》中高频地出现这首歌,不过是小提琴版的,那时还没有现在的听歌识曲这项功能,特意去百度寻找出处。当然不仅于此,在很多电影电视上这首作品也屡屡用作BGM,如大卫.芬奇导演的的著名影片《七宗罪》等
「G弦咏叹调」是嘈杂的动态环境里彰显静态的典范,用作“山雨欲来风满楼”突变前的宁静氛围也是恰到好处的,是在绝境之中诞生的心动旋律,说是逆境意外人生悲惨下的优雅从容奋勇抗争也不为过
请以最虔诚的态度去独享这份上帝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