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大清相国》时,有些诧异,颠覆了以往历史书籍晦涩厚重的印象,只觉遣词造句简单易懂,脉络清晰,想来,其实历史也可以用有趣的方式讲述出来。
整体来讲,《大清相国》描述偏简单通俗,政治间弯弯曲曲的复杂局面用最表面的矛盾来指代了。王跃文说古典小说历史人物较脸谱化,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他说:“我其实是自愿陷入这种古典审美范式的,与其说是写了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不如说我希望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
书中的陈延敬在晚年被康熙评价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回顾他的一生,似乎的确担得起如此高的赞赏。二十岁便中进士,二十四岁时陪在八岁的康熙身边读书学习。在“等、稳、忍、狠、隐”中度过了几十年的复杂政治生涯,与如虎君王、似狼同僚斗智斗勇,鳌拜、明珠、索额图、高士齐,徐乾学等高官宠臣都被拉下马,不得善终,唯有陈延敬,功成身退,片叶不沾身,名垂青史。
天下读书人熙熙攘攘,苦读圣贤书,不知有多少是为财,有多少是为名,可有多少是为江山百姓呢?在官场上,似乎总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灰色规则,腐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书生,有人贪,有人愚,有人不作为,有人结党营私,到底应当如何做官呢?我想可以从书中这段话里窥探一二:“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 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 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官场比战场更复杂,无形的招式显露出来便见血封喉,站队、抱团、打压异己、权权交易,每一桩都不是新鲜事。许多读书人也是做官之后才明了:想要做实事,需先站稳脚跟。手上无权,便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而在封建社会里,能赋予权利的至高无上者便是皇帝,但现实是,如果在朝中无人帮衬,便很难进入皇帝的视线里,所以陈延敬是幸运的,从一开始,便得卫向书赏识,才能在之后得到侍候幼帝读书的美差。他拒绝明党、索党的邀请,被两派视为眼中钉,可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一心为君,稳妥处事。历经德州捐粮、阳曲建龙亭、宝泉局铜料亏空案、云南盗库银协饷案、康熙南巡杭州等风云事件,总结为职场经验也未尝不可,揽事可以,要做得漂亮;做事有度,揣摩领导人的大局观,忌讳引起鸡犬不宁人仰马翻的动荡局面。这个尺寸,陈延敬在晚年把握得愈加炉火纯青,在位高权重被尊称为老相国时,装聋称病,告老还乡,堪称知进退的典范。
《大清相国》此书描写了一个圣人般的陈延敬,他的过错和瑕疵似乎未被历史记录下来,我也愿,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为官有心,处事有能,诗文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