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碰上有人插队,你会怎么做?
我上次在朋友圈分享了两个经历。
第1次是口罩期间,大家都在排队过安检,有一个1米8多的壮汉站在我面前,我说:“哥们,你要排队呀!”
他就开始辱骂我,具体的对骂过程就不说了,涉及多个不雅词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个人能文能武,文可以谈文学谈历史,武可以和泼妇对骂。
别说这种壮汉了,就是村口的大妈来了,也得败下阵来。
于是我跟那个哥们儿互喷了能有一分钟,直到他不说话了,乖乖站到后面跟我们一起排队。
另外一次经历,就是上个月底。
大家都在排队登记,有一个中年男子插队,看体格跟我不相上下,斯斯文文戴着眼镜,结果却是个“斯文败类”。
当时我眉头一皱,问他:“哥们,插队有意思吗?”
他看了看我,好像很有礼貌地伸手向前,意思是让我先走他插别人。
我说:“你别看我,你看看后面那么多排队的人呢!”
然后他一声不吭就继续插队往前走。
我本来想小事化大,大事化到他没有台阶下,后来好好想一想,还是算了。
为啥算了,我后面会说。
出门遇到不对的事情,我总是忍不住去管一下,所以从小到大我一要出门,我妈就说:“少管闲事。”
那天我把这个事情发到了朋友圈,跟朋友圈里的好友互动,好友分成了几派:
第一派:正义派
他们跟我心底的想法一模一样,认为社会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就应该大家来管,从我做起。
如果处处都是正能量的人,遇到不公的事情能挺身而出,相信这种宵小之徒就不敢再耀武扬威了。
这个门派还有更“激进”的,直接让我锻炼好身体,这样“对手”就更懂道理了。
我估计他是看了网上流行的那个段子:
“如果你不愿意了解佛法,贫僧也略懂一些拳脚。”
第二派:利益派
他们提醒我,如果这个哥们插到我前面,让我很烦,就要求他站到我后面。
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没有影响我的利益,睁只眼闭只眼算了,何必那么愤青呢?
如果说正义派关注的,是整个社会和不和谐,那么利益派关注的,就是我到底得没得到收益,会不会有损失。
第三派:忍让派
遇到这样的事情,眼一闭头一低就过去了。
插队才多大的事儿,又没耽误几分钟,何必要跟这样的人过不去呢?
顶多瞪他一眼就算了,吵架都嫌累。
第四派:励志派
这个留言的兄弟,是个老板。
他见过自己父亲是如何通过赚钱改变命运的,自己也是通过赚钱实现了富裕的人生。
在他看来,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如果买的是商务舱,大概率碰不上这样的“垃圾”。
他说的道理,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环境: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钱能解决很多粗浅的问题。”
比如邻居不好,我们可以花钱换个环境,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不是说有钱人素质一定高,而是碰到“垃圾人”的几率会变小。
毕竟有钱人没空跟咱吵架,也犯不上为了这点小事得罪别人(这么看,有的人穷是有道理的)。
第五派:色狼派
他根本不关注插队的事情,只关注“怎么能买到和空姐面对面的座位”。
这种事我能告诉你吗?
下次你买了这个座,我坐哪?
只有像我这种“肤浅”的人,才喜欢坐在空姐对面。
好兄弟一场,我怎么能让你变成一个“肤浅”的人呢?
我的处理心得
先说一个大的原则,刘润老师说过:“谁损失大就是谁的责任。”
这句话和“幸福者退让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的“幸福者退让原则”,就是当你足够幸福的时候,不要跟那些“垃圾人”较劲儿。
因为不幸的人,往往没有顾忌,可以轻易地摧毁我们的幸福生活。
咱们就以前面的两个事情为例。
如果我上个月碰到的那个小哥,不光是“斯文败类”,还是“善辩之徒”,我们就会当场吵起来……
如果我“口罩期间”遇到的那个1米8的壮汉,不跟我吵架,改成直接动手,接下来将会给我造成重大的损失。
以我的性格,肯定不会“拳来伸脸”,大概率会“回手反击”。
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互殴”——打赢了坐牢,打输了住院。
不管哪一个结果,都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还有我更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因此造成的行程延误。
要知道,我每次去机场或者是火车站,基本上都是要出差,第2天一早有学员等着我上课。
这要是跟其他的旅客打起来,耽误了行程,我肯定就在培训圈子出名了。
江湖上就会传言:“有一个非著名老师的脑子抽抽了,在出差的路上,跟旅客打架被拘留了,
导致第2天的课程上不了,变成了教学事故。”
所以,综合算下来,跟对方对抗的结果,大概率是金钱和名誉双重损失。
何必呢?你说是不是?
就算是没有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情,现在这个年代,大家不光喜欢看热闹,还喜欢拍小视频往网上传。
网络世界复杂多变,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被扭曲事实。
万一我跟别人对喷的视频,被发到网上,还被掐头去尾,添油加醋一番,搞不好我还要落一个“网红”的名头。
这可绝非我所愿。
当然了,标题是开玩笑的,怎么可能给他们钱呢?
不给它们(插队的专用代词)“烧纸”就不错了。
所以综合思考了一番,以后遇到这种小事,宁可说缩头乌龟,也不要做正义大侠。
如果实在看不惯,可以找工作人员去维持秩序,而不是自己出头。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共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类似问题。
也许你的一个小妙招,就能成为别人解决难题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