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命题,最近有比较深刻的感受想做一下分享。
公司前年由于一些次品导致的大量呆账坏账一直存在。能收好收的都收了,现在还留存的说它是死账也不为过。关于这些坏账,领导表现不积极,情愿当甩手掌柜,总想着等自己不在这边时让员工去催收账款。只可惜,员工就是员工,例行公事的跑一遍,收不到就回来。帐还在那儿,只增不减。
直到有一天,员工自己的帐也变成了坏账,也变得焦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看到该员工非常积极的每天往外跑,联系帮人追债的警察,主要是帮公司追,顺带也帮自己追。但是我明白员工内心的OS,员工的注意力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帐,当然公司的也得提,不然天天见警察,师出无名。这就是动力。因为要收回自己的坏账,找警察是必须的。正好公司的坏账也要找警察帮忙收,那就非常便利了,私盐也变成官盐了,多好。
我亲眼目睹了该员工由一开始的例行公事跑一遍,收不到就搁置一边;到现在的天天见警察跑银行,跟打了鸡血似的。不由得感概,这与自己的利益相关之后行事态度就是不一样。天渊之别。
在管理员工时,尽量要让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切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早期那些个制造业工厂由计时工资到计件工资的调整也正是基于此种考虑,非常具有创造性。让那些个低效率混时间的工人不再有滥竽充数的可能。
提到呆账坏账的事情,我又想吐槽一些最近两三个月新近产生的新的坏账。今天统计了一下最近半年的销售额与账期配比,11月之前包括11月都还算正常。异常始于12月的次品集中爆发。不仅导致账期畸高不下,还导致仓库爆库。我们目前的困境时,控制账期就会导致销售额极低;追求销售额就会导致账期畸高不下。11月之前我们新账套的账期都是良性的,长得快,落得也快,而且账期总额也在正常范围内。自从次品重现江湖,账期涨上去了就降不下来。
我们难客户也难。客户拿了我们的次品卖不掉就回不了款;客户回不了款为了控制账期我们就不能再给客户新货。客户要求我们再给他们新货好货他们好混着次品一起卖;而我们要求客户把款回到一定额度之后才能再给客户新货。第22条军规,死循环。你必须要结清部分货款才能拿新货;你不给我新货我老货卖不动就没办法结算货款,哪怕是一小部分。。。。。。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就不能发些个合格品。总这么发这些个次品过来有意思吗?招牌都砸了还怎么做生意?以前听小老板说我们有自己的工厂,还以为是个优势。现在看来这哪里是优势?这就是大老板的一双白手套。大老板为了消化自己厂里那些残次品,全发过来。发都发来了,你还能不卖?这要是从外面工厂采购的,是目前这种垃圾质量,直接找厂家索赔去,哪里还用受这鸟气?
公司的招牌算是被那些次品搞砸了。越是创业的小公司越是经不起一点点风浪。随便哪一个环节掉了链子,分分钟那就是一个死啊。一开始的次品错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纠正过来站起来了,后来一个关税罚款打击一次,踉踉跄跄前行,现在又一次次品错误,直接打趴下了。还有税务局的罚款,在已经趴下的情况下背上再被踩上一脚。我们已经看不到希望了。
但是大老板还是愿意让公司继续苟延残喘下去。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等他下回回来了我问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