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学》有感

【郑重申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用了10天时间,把余秋雨老师这本知识性的《问学》读完,虽然通过边读边做笔记,但对有些内容的理解仍然不是太清楚,还需进一步慢慢的领悟。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学习现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框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书中讲到的以下几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前经常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究竟是如何精深,如何博大,我真说不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也上网查阅过资料,想寻找一个学习的突破口,但发现讲得都不是很详细,所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也问过读高中的儿子,但我发现他讲的也不是特别清晰,他主要是从形式上给我作了解读,可以看得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是很成体系。《问学》这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时期,讲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想要在短时间内学懂它是很困难的,需要持之以恒。

      中国传统文化从甲骨文的出土开始。甲骨文的发现,点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十九世纪初,王懿荣发现从药铺里买回的中药里有甲骨文的字迹,于是他毫不犹豫的用自己本来就不多的积蓄,把药铺里留存的全部有甲骨文的药片买回了家,想利用空闲时间对此进行研究。事情有些不巧,没过多久他因八国联军的入侵而为国殉死。接替甲骨文后续事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和亲家,经过一个复杂的接续和考古,王国维获得了甲骨文研究的最高殊荣。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搞清楚了它的出土时间是在商朝,地点是在河南省安阳市,这个地方正是商朝晚期所在都市,也是殷墟的发源地。

      诸子百家到底知多少。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对我们后世生活影响最大的有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这几大学派中各有各的主张,老子主张“兼爱,无为而治”,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这种状态就像一张白纸还没有被污染;孔子主张“仁爱,家庭伦理结构”,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学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思想;庄子主张的是一种清静、快乐、宁静的生活,正像他所说“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的这般境界;墨子是最底层平民百姓的代表,他的最大贡献是投入实践,是真正的实干家,他给我们留下最难忘印象的是永远赤着脚,永远行走在路上。

      “兼爱”与“仁爱”在中国到底哪种更容易施行?“兼爱”与“仁爱”是老子与孔子思想最大的分歧。老子主张爱要不分等级、不分先后,要平等的去爱每一个人,否则就不叫爱。而孔子却主张爱应分亲疏、分等级,也应分先后。先爱自己,然后才能更好的爱别人;先爱自己的父母,再推及到其他的亲人,最后才是爱身边的其他人。其实结合人的本性和我们的生活可以发现,孔子所主张的“仁爱”更容易推行,他所主张的思想能在中国施行这么多年,推行范围之广,更进一步说明它的可行性。

      “应该”与“能够”的融合就是天命。在读到“一些英雄人物轰轰烈烈的死更让人震撼,还是像孔子一样明白自己天使所在,不做无畏的牺牲更理性”这部分内容时感悟挺深的。确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只有一次,轰轰烈烈的死固然壮观,但能保存自己的实力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也很重要。纵观孔子的一生,前半生他可能想得更多的是政治报复——更好的治理国家。可周游几个列国后他发现,每个国王开始对他都很尊敬,付给他的薪水也不错,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他们从不采纳他所提出的治国方略意见。一番周折后,他终于明白那不是自己的天命所在,便决定回自己的家乡做起了老师。书中这样说,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很多,但也许你不具备这种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也许你能够做的事很多,但不一定是你应该做的事。假如我们做事时,能够把“应该”做的事与“能够”做的事结合起来,你会发现那才是你真正要做的事,那也是你的天命所在。

      伟大的文化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书中提到的伟大的文化人很多,如屈原、李白、杜甫、颜真卿、司马迁等等。屈原据说是一位高出身、高颜值、高身份的人,但正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造就了他看不惯说谎的小人,造就了他高高在上,不会逢场作戏的性格,他认为人不需要左右逢源,所以几次被流放,最后落江而死,死前还说:“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这样的话。李白的遭遇也是悲惨,在唐诗的创作上给人留下了瞩目的印象,但因后来做官站错了队,列为“反叛”队伍,致使文学的成就全部被抹杀,所有的人都喊“杀”。颜真卿和司马迁的结局虽然不好,但总算能列上青史留名的美名。

      佛教进入中国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必然。中国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相对比较多,但都是从人的生命来命题的,儒家讲圣人,道家讲真人。其实这两种人都不是一般的人,要想成为这两种人都要跨过一道门槛,应该说门槛还不算低,所以也许有部分人就很难跨入其中。而佛教传授的是人的一种生死轮回,是一种没有生死病痛的天堂极乐世界,它挣脱了人生死是一种自然,用寓言的形式把生死轮回联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它根本没有门槛,瞬间把高贵的人与最卑微的人拉到了一起,人与人间便没了阶级,没了高低贵贱,没了好坏差别。其实,佛教进入中国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也不见得是坏事。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是,许多地方都谈到中国人信仰的问题,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如果硬要与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做一个比照,还真没有。其实《问学》这本书中提到,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是把“要青史留名,不一臭万年”当作了一种信仰。

      书中谈到的文化还很多,比如盛唐的唐诗,宋朝的宋词,后来盛行的小说四大名著等等,真是应有尽有,慢慢去感悟吧。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一旦沉陷其中,就会受益匪浅。是的,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明白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势”。虽然古代文化人遭遇都很悲惨,最后大多都没有很好的归宿和结局,但为我们留下的却是难以抹灭的文化足迹和文化成果。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那种不畏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