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转型的经历】
所谓的转型,我认为是大幅度地改变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知识体系,然后重新去适应和成长的一个过程。而成功的转型,则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与常人不一样的独特经历。
我的人生一直跟这种“转变”有关。至于它们算不算是“转型”,算不算“成功”,只能说是见仁见智。
幼儿园时,父母觉得我个子长得高,脑子又比较聪明,所以说服了幼儿园老师,让我原本应该上“大班”的时候提前一年去了“学前班”。我于是提早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并且曾经有机会去提前读小学。
结果,报的那些小学均以“年龄不够”为由,不让我入学。于是,我只能重新回到学前班,再待了一年,被同学们调侃是“留级生”。
小学三年级,由于我不太听家里管教,加上生活有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也没什么时间教育我,就把我送到了一家全寄宿学校。
我再次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而且这所学校提倡“英语教学”“西式教育”,除了重视英语,也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在这个学校里,无论你喜欢的是读书、绘画、音乐、养殖动物、种瓜果,都有相应的老师和资源提供,可以说是相当厉害的一个学校。某种程度上,我广泛的兴趣爱好就是在这里得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到了小学毕业,原本可以继续在该校继续上中学,而家人则以担心我学业跟不上为由,竭力说服我再次转学到一所重点中学,我的生活环境从原本轻松、自然生长的氛围,一下子变成了你追我赶激烈竞争的氛围。
从国外游学回来后,我开始在研究所工作。每天对着上百只小白鼠,记录情况,喂药、喂水、喂食。但当我看到那位坚持了五年实验,个人生活都没有什么变化的博士前辈后,我坚持不下去了。我陷入迷茫和焦虑,然后赌气一样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英孚教育服务顾问(后来更名为进度管理主任)。
凭借着我个人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学习经验,以及游学时锻炼出来的演示能力,我很快获得了这个职位。而英孚这家公司有着极其完备的新员工培训体系,循序渐进,由老员工分工合作地带领。因此,只要用心完成培训,每一位新人进入公司,都能在两三个月内从一个完全不懂的“小白”,逐渐变成能独当一面的顾问——它的所有培训项目包括接待、咨询、新生课、学生进度管理(督促学习、帮助复习、作等级考试、提供意见等)、培训中心日常事务应对、公关能力、处理投诉能力、销售能力、组织能力甚至运营能力等。
不得不说,我从一个每只知道养(坑害)小白鼠的研究员,变成一个总是犯错做不完工作的新员工,再逐渐成为一个学员和同事中口碑都颇为不错的顾问,是我一次成功的转型——这里说起来比较微妙,尽管我没有成为一个销售业绩突出的员工,公司的每一位同事,甚至领导者,都觉得我是个挺厉害的人,只是我“视金钱如粪土”而已,他们总是提醒我:你的服务很有价值,所以你完全可以跟他们谈钱。
后来我也偶然有过几个月的突出业绩,大家都觉得是我厚积薄发,但我可能只是在享受这份工作,然后顺带达成了这个结果而已。
而后来,由于母亲的病情,我无法专心工作,只能请辞,公司虽有挽留,但毕竟我自知状态已经完全不行了,也没有勉强自己。
待母亲最终还是不幸离去的半年后,我开始重新投入工作。但这一次,我认为重新回去培训中心已经不能够再学到太多东西了,于是打算找一些与自己专业关联性更多一点的事情来做。
于是就来到了现公司,青少年互联网体育健康公司。
当时它只是一个集团下的一个创业团队,员工加上我只有3个人。我从比我先来的那位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处学到了极多,比如这个行业的优秀工作习惯,产品设计的基本常识,如何与开发团队(当时是外包)进行沟通等等。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常为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问题与股东、与开发开会到深夜。原本特别不喜欢加班的我居然也乐此不彼,最终在不断请教专家、不断磋商、大量阅读文献、分析案例之后,我和现在已辞职的1号员工完成了我们的第一套整体产品框架的设计,并提出了大量至今还未能实现,但市场有明确需求的功能雏形Demo。我也因此在入职半年就被晋升为经理,还被董事邀请为股东,他的原话是“这样以后你更有话语权,做事会更方便。”
而如今,我俨然已是这个五十多人的小公司的高层。
以上便是我的两次转型。姑且都算是有成效吧。
有人说转型要面对很多困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但我自己而言,并没有觉得这是多么困难或者艰苦。不如说,转型的最初,反而才是最快乐的,因为你感觉到自身在快速地成长。
倒是到了平台期后,才会发现自己好像很久没有进步过了,开始焦虑自己的原地踏步——当今社会,原地踏步即是退步。人在退步,年龄却在增长,这才是我最害怕的事情。
不过,作为心理学专业出身,曾经有志于搞科研的人而言,我认为,其实从来都没有转型这么一说。
一方面,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有心理,更不必说社会这个由人组成的体系,不必说商业这个为人服务的体系——除非,我们开始从事与人无关的事情,但这种行业应该绝无仅有。
另一方面,有了科研思维,我们就发现,世间万物万变不离其宗,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才是唯一的制胜法宝。特别是如今世间万物发展规律已经被摸得如此清晰的前提下,所谓的运气不再是我们所能信赖的东西。
而同时,精准的预判则来自于极其丰富的经验积累,并以最精确的哲科思维作指导。
还是乔布斯,还是比尔盖茨,还是任正非,还是埃隆马斯克。这些人无不如此。
他们出身各不相同,但最终都是以最简单的哲学思维指导自己,看最丰富的书,做最强大的信息积累和筛选者,甚至自己一个人不够,就聘用更多同样甚至更强大的人,然后共同协作前进。
而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只是我在不断扩大自己“能做的事”的范围而已。
而现如今,加入阅读教练,也是如此。而且我认为,阅读教练带给我们的,不是特定某一行业的扩展,而是通往任何地方的地图。
而通过这些总结我也发现,其实两次转型,我都是有很好的教练在带领。
也许吧,未来的某日,我们每一位阅读教练,都能成为可以带领他人通往任何远方的优秀导游。
【群分享心得】
角色升级。
作为一个游戏爱好者,这个概念再熟悉不过。
首先说升级,它最直观的意义在于,自己变强了。
变强之后能做什么呢?能学会更厉害的技能,能去探索更广阔的地图,能与更强的团体合作,能更高效率地自我成长。
做到这些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能与更多人发生联系,能对周围造成更多影响,能传达更多自身的信息。
也就是说,升级不仅是自己力量的提升,也是这股力量造成影响的可能性的提升。
那么,角色升级,就比普通简单的升级更上一层楼。
是一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对于还没真正理解新角色的人来说,是挑战,是机遇,是无意中登上平台,发现自己原来有更多可以尝试的事情的,于是措手不及,但也跃跃欲试,踌躇满志。
对于早已准备妥当的人来说,就是那些一直酝酿的资源终于完全解锁,一直紧锁的宝藏终于敞开大门,于是他得以开始着手更大、影响更广的项目。因而,他将大步向前,向自己的长远目标继续快速、坚定地进发。
举个例子,当你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比如,成为父母。
有准备和没有准备,这中间的差别,相信已经为人父母的人比我更清楚。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那又比如,你成为了公司团队的负责人,比如项目组长、经理,甚至成为了公司的高层管理。
我就曾是那个准备不足的人。对自己所能支配的新资源、新平台几乎毫无察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保持着低层员工的思维。
这也不算是很坏的事,至少我依然能与底层员工共情,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请他们做事也较为放心。
但总体而言,没有作为领导的那种主动开辟的精神,依然在“等、靠”,甚至连“要”都不会提出。
其实早在培训公司接受新员工培训时,公司就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叫“企业家精神”。
所谓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这是我的公司”。
对于人生而言,就是说出“这是我的人生”这句话。
这里最关键的点在于“这是我的”。
因此我要对此负责。这里是非常重大的责任。
同时,也代表了我所能调动的资源来自何处。
在这里,“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必须反复体会和强调的。
它也是我们与普通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
说来挺好笑的,曾经有人说,人类的发展动力来自于“想偷懒”。
偷懒不想走路,于是有了代步工具。
偷懒不想写字,于是有了打字机。
偷懒不想每天出门买菜,于是有了食物储藏方式。
但,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把“想偷懒”化为现实的那份主动。
只有主动了,才有“懒”的可能。而这种“懒”并非不做事,而是以一种高得多的效率去做事。
这就是进步的过程。
回到教练的角色升级。
其实这就更清晰明确了。
首先,成为教练,意味着一个人将会对更多人产生影响。而且是越来越多,指数般的增长。
我们会成为榜样,成为他人的目标,甚至他人目标的目标,的目标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将是对这些人成长负责的核心人物。
而同时,我们也跨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有更多的资源,如人脉、平台乃至财富在等待我们解锁、利用、开拓、发扬光大。
这是一幅,前有等待者,后有追逐者的画面。
那我们怎么办呢?
跑起来!快点,再快点!
如果想偷懒,那就造车,造飞机,造火箭!
“不择手段”地让自己全速前进。
因为:
不让人等,这是礼貌,是守信;
不让追逐自己的人赶超自己,这是尊重,是负责。
这就是我们,阅读教练的角色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