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28
今天再次阅读徐杰老师评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整理如下:
余老师的课百听不厌,买了他的两本教学书籍,都未曾读完,他的主问题、板块式、诗意手法是我听过,但未曾深入了解的。他的艺术修养和专著甚多,无不说明余老的非凡智慧和专业文化素养之高,钦佩之至!
余老师课堂导入时,智慧穿插作者及背景资料,一石三鸟,激趣!余老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细腻有效。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对语文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前提是老师将教学目标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原则是让学生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保障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学智慧不断推进活动进程。
总之一句话:教师是课堂活动充分的第一责任人。从本课的学生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成效上,我们不难看出余老师“活动充分”的教学艺术:
一、分层推进式朗读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余老师则把《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活动分为了四个步骤: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慷。
这样的设计,不只是朗读活动的循序推进,也不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将学生逐步引入到了话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下文的分析欣赏奠定了基础。二、课文变形式分析课文变形,就是给课文划分段落,这是常规手法,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被淡化的一种传统语文学习方法。教者艺术地运用了这个手法,通过“课文变形式分析”这个“抓手”,让学生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深入文本进行活动。84个字,三种分法,各有道理,活动设计是这样的巧妙,它串起了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项学习内容,并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这是余老师深入研读文本,并将自己的研读体验巧妙传递给学生的经典创造。它告诉我们,精妙的活动设计,不是妙手偶得,而是深入研读文本、精心教学设计的结果。
三、美点揣摩式欣赏
美点揣摩,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妙点揣摩,精妙列举。从表面看,这种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则有着精粹的要求。
它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美点进行梳理,给学生指出活动的方向,如本课中的屏幕显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
它还要求教师细读欣赏文本美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点评,如本次活动中教师智慧艺术的12次点评。
它还要求教师站在文学欣赏的高度,对这个课堂活动进行小结,如教者最后的美点欣赏小结,从不同角度讲了6点。这6个美点欣赏小结,既是规范表达,也是方法提炼。
总之,学生活动是否充分,是评价一堂语文好课的重要标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