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记忆力不仅影响着工作、学习,在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良好的记忆力能让他们轻松应对学习中的一个个障碍,反之,书本上的那些知识点会成为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那么,一个人的记忆力是天生的吗?我们能不能有更科学的方法去记忆?打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我们去寻找答案。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背诵课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业。面对这项作业有些学生挠耳挠腮,显得很为难,他们很难将一篇文章完整地背诵下来。开头还很熟悉,再往下,舌头开始打结,声音渐渐被淹没。还有一种现象:每次复习课上,学生总是对第一课那么熟悉,甚至能不假思索地背出来,可是回忆后面的内容就有了难度。原来这些现象是“系列位置效应”,学习材料之间会相互干扰、相互抑制,由于中间部分容易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所以,我们往往对放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记忆相对深刻,而中间部分容易遗忘。并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越相似,抑制越严重。我们在教学中该怎么尽量避免因材料相互抑制而影响学生记忆的事情呢?
充分利用好睡前醒后这段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迎着明媚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这重要的时间要做最重要的事。正如我们的晨读课,是记忆的最佳时刻,万万不可被检查作业、做练习题占用。
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会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课上时间吸收知识。课堂学习效果如何,除了和学生自身的状态有关,教师也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我们讲授新课的时间最好在前二十分钟,同时,最后的十分钟也是学习的高效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班级中有个别孩子在记忆方面总是很难为情,前言不搭后语,听他们背诵,就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大脑是混乱的。先前记住的那些知识点被零散地洒在各个角落,要想把它们一一捡起就变得十分困难。是不是这些学生记忆力真的很差?问题在哪里呢?文中张老师的做法再次提醒了我。“而张老师在课堂内容编排上深谙其道,他早已摸清了班上学生的先前知识,于是每堂课都保证给学生的内容不超过7个。”是的,教学中一直强调备课内容除了教材、教案,还要备学生。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达到什么程度,这节课又该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知识。新知识点是什么我们要明明白白,不可马虎。一课一得,万不可贪恋太多。
“如果能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来划分短时记忆的组块,不仅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而且可以减轻记忆的压力。”那我们在学生背诵课文、掌握知识点时能提供什么帮助?清晰的思路是重要的指引,有理解的记忆会保持更长久。当然,每个人还要有符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过目不忘的本领真是令人神往,那些过目不忘的人真的是记忆超群吗?专家和新手共同记忆棋局的实验告诉我们并非那些人有什么特殊本领,如果有,也是因为先前他们头脑中装进的知识帮他们更容易记住新事物。“总之,只有获得了该领域大量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处理问题时随时调用,才能过目不忘。”所以,日常的积累是良好记忆的前提。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教会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因一时一事评价人,更不能因为一次错误或一点缺点而全盘否定一个人。陈梓轩时好时坏的状态让我很为难。看到认真听课,积极完成作业的他,说不出的喜悦,忍不住赞美他几句。可是,这些美好总是短暂,过不了几天还是重蹈覆辙。起初,这种波动时刻揪着我的心,生怕哪天他又惹事。全面、客观地分析一下,此种情况纯属正常。从小生活的环境就决定着他的习惯养成和学习状态。我要做的是持续地鼓励、帮助,让他螺旋式上升。
人生要留白,做事亦是如此,在教育学生时更要注意。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不能太满。教育中,我们鼓励多看学生优点,看到闪光点要放大。可是,如果话不由衷,自说自话,不符实际,那种表扬是可怕的,是没有力量的。与其表扬,不如多鼓励,多肯定。
教育这门学问太深太深,唯有不断地探索,日积月累地持续学习才能慢慢走上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