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记得在课堂上,我曾和学生热烈地讨论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中提到的不同的生命存在形式:
比如蚂蚁是松散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生命形式不是由个体而是由整个蚁群构成,每一只蚂蚁是一个细胞,而蚁后则是大脑同时兼顾生殖系统。
比如超四维虫子形式: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长长的虫子。从某一个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还有石头组成的慢生命形式:在它们看来,我们人类动作太快,生的太快,死的太快。拿石头盖了房子,石头还没感觉到变化呢,几百年房子可能早塌了,石头们早就又是普通石头了,因为几百年对石头来说不算什么。在石头看来,我们就算原地站一辈子,它们也看不到我们,因为我们与石头不是同一个生命速度。
我很喜欢“慢生命形式”这个对石头的描述,每一种颜色里都有光,每一块石头深处,都睡着一个老灵魂。想到在山顶上有一块石头,我只需要顺势而为,过去踢它一脚,它骨碌碌就滚下来了,甚至可能滚落得遍体鳞伤。看起来,好像人比石头厉害得多,但当你在这个世界上早已灰飞烟灭许多年之后,这块石头,依然在你当年踢了它一脚滚落的那个地方,看天,看云,看花草,看尘泥。想到石头生命的地久天长,身为短暂的人类,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等到如玉的手变成了尘土,等到无数眼睑轻轻闭拢,等到所有的人都陷进他们的洞穴,石头依然在时间的广场上自由自在地玩耍,一如充盈着静寂的自然的最高容器。
那些孤独地坐在月光下的石头,坐在高高山巅上的石头,裸露在河里的褐色石头,被大海的泡沫卷绕的石头……每一块石头都有独特的曲线,那是漫长时间和风雨雷电、大地震动所磨砺的痕迹。每一块石头的颜色和形状都是唯一的,自然中不会有相同的第二个它。当每一块石头,因缘际会来到你的眼前,其实都带着它的历史和自然的力量,在静静地向你诉说它的前世今身。
一块石头,为什么要为没被女娲选中而悲伤?石头是比女娲还要古老悠久得多的存在。
石头差不多和星球是同龄的。对于大部分星球,石头是构造其主体的主要东西。科学家往往通过分析某个地方岩石层的分布情况,就能判断一个地方发生过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判断石头的组成成分,或者其中某些元素的分布情况等方式,就能得出一个大概的地质年份。可以说,星球的年轮就是石头。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远古的人类先祖,使用石制武器来猎取食物,利用石制器皿来盛水,住的是石头洞穴……石头孕育了人类文明。石器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史的开端。最早人类除了钻木取火之外,还通过用石头打火的方式生火,从而使人类文明走上了真正的进化之路。时至如今,人类仍然大量的在石头里索取所需,石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石头在方方面面都在左右着人类。从文明萌芽阶段开始,到科技高度发达阶段,石头是人类发展的真正见证者。
石头那么深邃,那么庄严,它与日月同在,与时间相争,折射远古的哲思,凝固天地之运化;它似乎有生命,渴望着与宇宙对话,也留给人类无尽的遐想。
《孔雀东南飞》中有“君当作磐石”句,以厚而大之磐石喻对爱情的坚守,后世有了“心若磐石”这个用语。形容心像磐石一样,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表示下决定做某件事,不会因为其它事情而改变。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词语,我多么希望自己也心如磐石,有着沉重、坚定的自我认知,稳定坚固的意志可以镇守我的灵魂,不致随风飘去。一块水泼不进的石头,不论你对它倒多少水,它永远不会湿透。石头静默地旁观世界,不似落叶漫天纷飞、搅动四方。落叶终究会被岁月的风扫走,漫天落叶转向东,还是转向西,转向北,还是转向南,又有什么区别?反正它们很快就会消失,再也找不到了。能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曾经被落叶盖住的石头。我要成为那块石头,而不是落叶,只能起舞一时。
写到这里,我摸了摸我从海滩上、深山中捡回家的那些石头,它们形状各异,仰面躺在窗台上,冷冷的,挑着一点朦胧的白月光,安于时间所带来的一切。蓝蓝的夜空深不见底,满天晨辰就像碎石沉在大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