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倩聊天,我们的话题聚焦在彼此的独自对话上。说直白一些,就是一些短小的日记。她给自己的wechat发送“心得体会”,我会用jianshu做一些随笔。再次想起河森堡之前约定每天500字的小目标。
我了解自己是一个善于等待的人,或者说是执着于等待。
4岁那年,躺在床上小小的我,等待手握故事书睡着的妈妈把一个故事讲完。我依稀记得,台灯亮着,妈妈的手耷拉着,轻轻的呼吸均匀。我就看着她,等着她嘴巴里再冒出接下来的故事。
等到凌晨3点,上夜班的爸爸回到家。妈妈始终没有醒,讲的什么故事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爸爸回来惊奇的发现我还没有睡,我说,故事还没有听完,我在等妈妈醒过来把故事讲完。爸爸说,快睡吧,今晚不讲故事了。我说,爸爸我的耳朵好痛,我好害怕耳朵是不是坏要掉了。爸爸说,换一个侧边睡就好了。
原来,我一直冲着妈妈的方向侧卧着,把耳朵都压痛了。
有些事是不会有答案的,总有人这样说。
长大了,我也像其他成年人一样,学着慢慢接纳这句话——有些事是不会有答案的,不要问,问就是你傻了。
今年40岁了,似乎依然没有学会怎么好好的当一个成人。
为什么不能问答案?
为什么不应该得到一个答案?
就算没有答案,问题就不应该存在吗?
明明是不给答案的人不对,为什么要人闭嘴,问也不能问?
追问下来,找到了症结——从来只说“有些事不会有答案”,但没有人说过“有些事是不应该问的”。
提问,当然应该被允许;
提问,不一定是为了获得答案。这条潜规则,那些总说没有答案的人,有多少能参得透?
所以,请原谅,我还要继续发问,继续等待,执着的,答案,不是一定的,但万一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