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简化版:是否有用),且长期看来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哪些信息。 (长期有用)
分辨知识:
指导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有用、没用)
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短期、长期)
短期有用不见得长期有用
例子:
短期有用的知识
** 哪些是无用的?
满天飘的琐事新闻
即使长期有用,可以称之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不同价值。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他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例子:
逻辑学,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用来预知一些结论。
概率论,与逻辑学结合,就能做出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
英语,掌握它(显然只掌握阅读一项都可以)能让你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编程,
以上知识还有一个专业的术语,通识。
碎片化:
碎片化的只可能是时间,不可能是知识。例子:一堆砖摞在一起并不算房子。
碎片化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体系化的知识:更高级的知识。
体系化从何而来?作者的理论,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尤其是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
Serendipity,意外的好运
作者学很多知识的理由?“谁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有什么用处呢?”
融会贯通:
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底部。
融会贯通的前提,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于是在学习时,“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
融会贯通出现了同时会出现:体系化自动形成。
思考与行动:
1. 在此之前,你有没有想象过,我们反复提到的“长期”这个概念,在这样的话题里有着这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没有思考过“长期”的概念,勉强算上的就是时间四象限中的紧急与非紧急。
之前只区分信息是否有用,虽然也看很多看的时候就知道无用的琐碎新闻,但是从来未考虑过信息是否长期有用。
唯一的认识是这个技术相关的原理是什么,从长期来看,一个技术的原理就相当于长期有用的知识。
2. 锻炼自己融会贯通能力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学啊学”之外,就是反复问自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呢?” 把这句话放在一个显眼之处,随时拿出来问,直到你无法忘记这个问题为止……
有的人把这种称为“举一反三”,学习的新知识,以后多想想,这个原理或机制,在什么地方还可以用到。
3. 今天终于深刻体会到了吧?概念不清,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么请问,你以后要用什么办法让自己避免这种尴尬呢?
只知道有用的信息,却少了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长期有用的信息。
避免的办法是,把生活中遇到的关键的名词或词汇,整理出来,并添加一个自己认为的定义,词汇会重要,越要深入的思考与学习。
4. 请重新阅读《决定价格的究竟是什么?》,供需关系决定价格,那并不是我的原创,但,我是那个学过之后,把那知识真的用起来的人…… 那,你觉得我和大多数人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
决定价格的究竟是什么?对别人(对社会)是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