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是非判断是有的,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而我所求意指渴求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摄影丨黄吟卿思
1.
“一个孩子可能遍体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全身都是反骨,但是他没有经验的积累可以他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总的来说,他会接受你告诉他的话,而且他对周围大人的知识和力量的确信到了极其荒诞可笑的程度。”
这段话是乔治·奥威尔的《如此欢乐童年》。
也许出自哪,谁说的,为什么说,说的正确与否,甚至是出于怎样的立场,在怎样的特殊情况说出这样的话等等这些,都并没有那么重要。
就像我们曾经说过的很多话,真正被记住的,很可能并非是我们认为重要的、值得被记住的,恰恰是我们无意间所说的话,对别人说过的话,反而更容易被记住些。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哪怕是曾经那些记忆深刻的话,也终有一天会被新的内容所覆盖,甚至后来再也想不起来。
那么,我为什么要将这段话,这段不算完整的话单独拎出来呢?因为通过自我观照的审视,我发现了自身尚存的孩子的一面,以及与之相悖的存在。
在过去,乃至现在,我身上所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可能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全身都是反骨。也有人称之为“叛逆”。
而幸运的是,与之相对的,随着自身的成长,我的骨骼开始成形,知识和力量,以及经验的积累,这些又在某种程度上如同化学物质属性所带来的腐蚀性那般,将我身上如同孩子所具备的那种自我为中心、反骨、叛逆不断消解,腐蚀,并逐渐融合成一种新的物质出来。
这也就是说,开始出现了类似矛盾和对立的情况。
当然,这些其实不是我发现的,而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曾有人提出过怀疑,只不过那时我的处理方法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将它自动过滤掉了。
我当然明白那是怎么一回事儿:那是一种类似于为了维护意义,所有的思想体系都在竭力否定它的存在。
在此之前,对于一个习惯性反省自我的人而言,自然需要一番努力和挣扎,比如首先就需要面临一个自我怀疑,接着便开始患得患失,继而进入某种不确定,迷茫,困惑。至于最后,能否实现对立统一,这是我所不能确定的。
其实,我所不确定的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如一些概念的边界、定义,以及对问题的界定等等。
那么,这些问题的发现,究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判断,我的反应又是什么?
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的发现有赖于对话的进行,以及在我进行自我表达时,通过语言以及语言背后所反映出的现象,别人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这一点。
比如最早的时候,别人认为我是傲气凌然的,是傲慢的,有一种自傲发生在我身上。这是读书时,很多人得出的结论。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我难以靠近,且孤傲的性子使得我难以交流。
又比如之后,别人认为我是在逃避,逃避现实,也逃避事实真相,逃避过错,更是在逃避责任。这是在工作时,人们得出的结论,也是通过与我交谈他们的发现。究其原因,我往往避实就虚,顾左右而言他,且对于每次别人提出的建议我都很少采纳。
最后也就是不久前,有人认为我是矛盾的。这是发生在游戏时,某人的结论。究其原因,前后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在评判别人和自身时观点的不一致,且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在强行辩解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问题的发现,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产生了自我怀疑。
那么,我究竟是不是天生矛盾的人呢?
2.
从某个角度而言,个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某种矛盾,亦如“对立统一”所揭示的那般: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但是,同时矛盾的事物也依据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
简言之,这就像生活与其本身的永恒协同一般,它的内部自然存在矛盾之处,但于现实性而言,在这之上它们依旧是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于生活,更高的是社会、时代、世界,于个人,更高的是人这一主体,行为、和某一时刻的动机。
所以,大可以说我就是天生矛盾,且我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天生矛盾。亦如我意识到叛逆和想要摆脱这种叛逆行为之间的相悖,亦如我是和我想之间的矛盾,亦如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距离,又如那些似是而非,非黑即白的普遍性、相对性和特殊性。
其实,纵观我个人的所作所为,这种矛盾之处是普遍存在的。前一秒和后一秒思想的转变,随着认知不断提升,新的认知又将颠覆旧识,以及更久远的,小时候的梦想和长大后对现实的认识,当然也包括语言所反映出观点前后的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一面……
这些如果不是刚好有人发现并提出来,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很难意识到的。
因为这几乎是一种下意识的想法,潜意识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还是只是停留于主观思维,除此之外矛盾还发生于客观事实和主观思维之间。如果还要补充点什么,不妨试试探讨一下人性。譬如“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相悖,又或者“阴阳”。
如果你读《易经》,你还可能发现,在六十四卦中,“负阴”和“正阳”只有两卦,而更多的情况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当然,如果你了解人性,你也可能发现,善恶之间的明显界限是相对模糊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好人、坏人,更多的时候谁能肯定的说自己就是好人或坏人呢?就拿界定好人和坏人的标准而言,更多的好像也只不过取决于对方怎么做,以及造成的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但具体人家是怎么想的呢?有人可能好心干坏事,事与愿违这样的事还少吗?
所以说,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辩证的思维,仅将此认为是矛盾。
事实上,在矛盾之上是否还存在着某种统一呢?答案毋庸置疑。
那么,回过头来审视我的问题,也就很好理解了。
可能是孩子的天性,或者说我叛逆,我的天生反骨,我的逆反心理的缘故,我往往喜欢在别人说是的时候,添上一句还有别的情况。很多人就可能因此而认定我这是在反驳对方,其实呢?并不是。
多数情况,这应该理解为:我既肯定了你的是,同时也说出了很多的非,而我这样做的目的,旨在渴求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而不仅仅是停留于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以及简单的“是非”之间。
它们之间对立吗?矛盾吗?也许从某种角度而言,确实如此。但换个角度再去看待它,也许你会发现在这之上,还有其他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仅仅只是你我所说的情况。
当然,我太理解很多人都喜欢获得某种确定性,或者称之为秩序感,尤其是在信仰和正确与否的判断上,但是,就像是非分明和是非不分,本质上它们是一样的,都属于同一个范围内,同一种思维。
犹如你说什么都信,和你说什么都不信,这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应该知道,它们都不代表客观事实。总的来说,它存在,最起码肯定了某种“是”,但这是否如你我所说的那般呢?这是值得怀疑。如果你未能觉察到它内部的矛盾,显然你不能说你了解了它,同样的,如果你只知道它们的矛盾,也不能说你就真的了解了它。因为归根结底,它与其本身永恒协同,不是吗?
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存在,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显然未免狭义和片面。
但你说,如果了解这些,是否就证明这就是它了呢?也未必。因为在这之外,它应该还包含着一种联系,一种存在与存在之间的联系。
所以,大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天生矛盾,但又不仅仅如此。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我在说出很多与你相悖的情况时,我的真实想法并非刻意为难,或与你作对,而是向你发出一种更高层次交流的邀请,希望跳出这个“是非”,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交流。
很多事物也是如此,看似疯狂的悖论背后依旧隐藏着某条路径,使其通往更高层次的深邃洞穴。亦如有些问题答案蕴含其中,有些问题却应该跳出问题才能看得更全些。这就像那句话说的,鱼之大幸,相忘于江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成为“教条主义”,或成为自以为是的人。
就如曾仕强所说的,人类基本上,是没有资格是非分明的。因为人类的认知有限,也因为选择能力困乏,还可能因为判断能力薄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