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尽管开口!
社会学家弗兰克·弗林和瓦妮莎·伯恩斯设计了一个相关的试验,得出一个结论:想要求助的人往往低估了对方愿意帮忙的程度。
在一组实验中,受试者的任务是询问陌生人是否愿意填写一份调查表。执行任务之前,他们需要对“陌生人答应这个请求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具体来说,就是估计一下自己总共要询问多少个人,才能遇到5个愿意配合的陌生人。受试者的平均估算是20个,但实际上,大家平均只问了10个人就完成了任务。也就是说,受试者低估了一半。
弗林和伯恩斯把请求的内容更换了很多次,比如请陌生人送走自己走到附近的健身房,或是借手机打个简短的电话。实验的结果都是相似的。在其中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选中了一组准备为慈善筹款的受试者。筹款活动开始之前,弗林和伯恩斯请受试者估计一下多少人愿意掏钱。结果是,大家的估算差不多低了一般。事实上,他们对捐款数目的估算也低了大概25%。
为了解释人们为何会大大低估他人帮忙的意愿,研究人员手机了额外的数据。他们发现,提出帮助请求的人会把着眼点放在对方同意帮忙之后所花的成本上(时间、经历、金钱),同时却较少考虑对方的要是拒绝提供帮助的话,会产生哪些社会成本(比如尴尬、磨不开面子、隐隐的内疚感)。
这里的启示是:当你纠结着要不要开口求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很可能低估了对方愿意帮忙的程度。这样一来,你的工作效率或膜表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再深想一步。对于管理者和团队领导来说,这些研究结果格外令人吃惊。因为可能有这种情况存在:你的团队成员在一间重要的工作任务上需要你的帮助,可他们错误地以为万亿开口求助,你也不大可能帮忙。为了消除这种情况,你最好跟下属、同事和团队成员们先说明白: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很愿意帮忙。
在另一组研究中,伯恩斯和弗林提出了得不到帮助的另一个原因。不仅是求助的人低估了对方愿意帮忙的可能性,那些做好了准备、愿意帮忙的人也会高估了对方开口求助的可能性,这就造成了一个双重的障碍。需要帮助的人不好意思开口,能帮上忙的人有没有主动伸出援手。
因此,管理者和团队领导在表明自己很愿意帮忙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一个常见的陷阱:不要只是强调开口求出的“实际好处”,而且还要想办法事先环节人们在求助时的尴尬和不自在。聪明的做法是,管理人员可以提起一段自己开口求助的往事,告诉大家,辛亏自己当初找别人帮忙了。同时也明确告诉大家,开口求助绝不向想象中那班尴尬。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