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蜀”展正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展出四川、湖北、陕西3省25家文博单位的300余件展品。其中展板中有介绍来自古蜀金沙、三星堆的黄金面具,也有来自巴国故地今陕西城固的出土的铜首面具。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览背景板中提到来自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明星文物“黄金面具”高度相似,是跨越时间的文明邂逅;陕西城固出土的两件面具“人面”“牛首”,则是巴国人留下的历史印记。这些穿越时光的神秘“面具”,见证了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黄金面具
在秦陵博物院“问蜀”展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的模型,策展团队特意在它的身上采用了光影特效来展现其身上繁复的纹饰和神秘的黄金面具。
“问蜀”展览现场
将黄金制成面具(罩)作为青铜人头像的面部装饰,是古蜀人的一大创造性杰作。这些黄金面具(罩),被誉为战国时期黄金文化的瑰宝,面具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令观众对古蜀文明充满好奇。
据该院陈列部彭文研究馆员介绍,本次展览通过展板介绍了蜀地出土的“黄金面具”,是古蜀文明的一大特色。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罩,在功能与使用方式上基本相同,都是作为青铜人头雕像的面部装饰而使用的,这与古蜀人的祭祀活动关系密切。在古蜀文化中,面具被赋予独特的内涵,折射出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既有金面罩,也有覆于铜人头像上的金面罩。
“问蜀”展览现场
彭文介绍,3600年前古蜀人创造了高度繁荣的三星堆文明,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安定、生活富足、崇尚神祇的世界,其独特的魅力至今令人遐想万千。从三星堆到金沙,古蜀先民用特有的方式彰显着四川早期文明独有的浪漫。
黄金面具采用捶揲技术制作,质朴且具有厚重感。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不仅小心翼翼地捶揲出轮廓,使棱角细节在材质上凸显,同时也将他们的虔诚、寄望、敬畏及其对美的追求一起随一锤一揲铸进面具中。这些古蜀人的面具,也令人想象、感受了那一锤一揲的情绪以及面具背后的神秘。
“问蜀”展板中三星堆出土金面罩介绍
“三星堆和金沙的黄金面具风格不同,但在眼睛和口部的处理上都采用镂空的工艺,这样不仅在外形上使面具五官更加分明,而且整体上增加了面具人像的虚实感,形象生动的同时更增添一层神秘色彩。”彭文继续说道。
“问蜀”展板中展示的金沙出土黄金面具
金属的材质仿佛有了人体的温度;空洞的眼睛仿佛在传达炽热的感情、诱人的神秘;微翕的嘴唇仿佛在诉说真诚的祈望。静默的面具在真实地向众人展开,感染着每一位与它们对视的观众,引领人们探寻那遥远的古蜀时代。
三星堆铜人头像面的金面罩展示
三星堆出土“铜人头像”背面的发辫
通过展览,可知东周时期,古蜀社会从神权政治转变为以军政王权为特征的社会。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形成。
牛首辅面
展览中,除了通过展板上看到的来自三星堆、金沙出土的黄金面具详细介绍,现场还可以看到由张骞纪念馆选送的“商代青铜牛首辅面”和“商代青铜人面辅面”。
张骞纪念馆选送参加“问蜀”展的 “商代青铜牛首辅面”和“商代青铜人面辅面”
在川陕交界的城固地区曾经存在过一段灿烂辉煌的历史,神秘的巴国人曾活跃在该区域,巴国后来并入蜀国。
据张骞纪念馆研究馆员陈旭介绍,辅面即辅首面具,辅首是古代器物或门上衔接圆环的底座,一般造型为兽面型,以铜或金银装饰。该馆保存的这件青铜“牛首辅面”,两角粗大,中部聚起一竖直棱脊,大眼凸起,右眼上角有一铸孔。鼻翼右侧中部有漏铜形成的两个小孔。它与西安东郊老牛坡遗址出土的铜人面具相似度较高,专家研究它们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城固地区发现的这类辅首面具均为窖藏出土,造型独特,全国少见,目前普遍认为它们是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
“商代青铜牛首辅面” 张骞纪念馆藏
陈旭介绍,由于商代的牛被用于祭祀和养殖,而在两周时期,牛成为运输的动力来源。《周礼·地官》记载了“牛人”的官职,即专为饲养牛的人。受人类的驯化,牛变得温顺,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和使用。这种奉献精神也成为人们借牛言志反映个人品德的载体,勤劳、忠诚和力量成为它的象征。商代祭祀礼仪的兴盛,使“牛首纹”为原型的兽面纹出现在多种器物上。该馆保存的这件“牛首”辅首,正是当地巴蜀文化“牛”图腾崇拜的体现,留存着古巴蜀人对牛的特殊记忆。
人面辅面
与青铜“牛首辅首”相邻的便是青铜“人面辅首”,同样由张骞纪念馆选送。这件青铜器形似人面形,额部有两穿孔,眼部微凹,中部凸起,圆孔,两面三刀芙菱形,中有穿,鼻有两孔,裂嘴露齿,上下牙齿排列整齐,有隙,它因少见的造型,而被观众所知悉。
这件“人面辅首”出土于城固苏村,原位于渭水河东岸商代晚期所建的一座圆坑内,面具高16.5厘米,宽17.7厘米。大小与真人面部相近,额部顶端的两个穿孔,以及双耳处的两个穿孔,应为穿绳之用。发掘报告认为其凸出的眼球与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具中凸出的柱状“纵目”造型相似,但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具凸出的是瞳孔,而城固这件“人面辅首”瞳孔镂空。它与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具使用方式有异,可能是为了方便佩戴,瞳孔镂空,是方便佩戴者视物。
“商代青铜人面辅面” 张骞纪念馆藏
据统计考古发掘中我国出土青铜人面具共67件,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河南和北京。其中陕西省出土的27件青铜人面具,分别出自城固县苏村遗址、宝鸡市岐山贺家村l号墓和西安东郊老牛坡遗址商代墓葬,年代分别为商代中晚期、商代晚期和商代中期。那么在城固县保存的这两件辅首面具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陈旭介绍,目前专家看法不一。北京大学教授王子今在《门祭与门神崇拜》书中认为城固出土的“这些铜辅首形制皆同,大小相近,只纹饰略有差异……可能用于穿系或钉于其他物件之用。”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张长寿在《殷商时期的方国遗存》书中只称它为“铜首面具”,并未说明其为门饰。也有专家认为其用于祭祀,还有专家认为它们用于守护和守护陪葬者的灵魂。
不论是来自三星堆和金沙的黄金面具,还是来自城固的铜辅面具,都属于东周时期的珍贵遗物,它们见证了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这些神秘而独特的面具,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纷繁复杂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气息。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不断探索,更是人们对人类文化发展进行的思考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