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单元预习
目标:弄明白学什么,怎么学
过程:
1.导入
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组说明文,同时了解了如何用严谨、准确的说明语言,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关于说明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一一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类。前两种好理解,今天开始,我们将以一组事理说明文为阅读对象,学习一下,如何理清阐释事理的说明文的顺序。现在我们开始八下第二单元的学习。首先来个单元整体预习,思考一下学什么怎么学。
2.读单元阅读提示,明确单元阅读目标:
从课本上单元阅读提示看:
第一节,告诉我们这一单元课文的特点:
①说明对象上:“阐释事理,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
②科学精神上:“求真、严谨”。
第二节,则明确提出了阅读的目标:
1.理清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事理
2.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3.浏览“写作”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明确要求
①尝试学着写篇顺序合理的说明文
(话题选择:“我的小天地”、“科技产品”、“我周围的环境”)
②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a.确定主题一一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
b.撰写宣传稿(倡议书)一一有数据、有照片、有实感,有建议。
c.制作材料,真正宣传。
4.研讨学法,制订计划
(阅读按照课堂要求进行,写作、综合性学习提前准备)
第二课时 课文导读之教读
目标:读《大自然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顺序和方法。
过程:
1.导入
草木枯荣,花香鸟语这些自然现象背后蕴含着对我们农业生产、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的科学道理。这是些什么道理呢?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将告诉你我,请开始我们的阅读。
2.阅读课文
①预读 认字、识词,批注难点
②试读 根据注释,读懂大意(批注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③探读:根据下列分工,再读课文,完成探究任务。
第一组根据课后练习二读课文,重点思顺序,准备说顺序
第二组根据课后练习三读课文,重点探方法,准备说方法
第三组试着梳理全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
各组组长,可以在展示前,提出本组探究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咨询老师。
3.探究展示
①组内交流②各组代表展示或评价
③总结评点
4.课下延伸:
试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梳理它的说明顺序。
第三课时课文导读之教读
目标:品读说明文的语言
过程:
1.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大自然的语言》说明顺序,又让大家试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梳理它们的顺序。大家做的如何?
②每组一名代表解说本组同学完成的情况及成果或困难。
③学了一课有困难不要紧,对课文熟悉了,就不难了。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课文,不过要加一点要求一一品读一下说明文的语言。
2.课文品读
①品读示范
a.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恐龙无处不在》倒数第2段第一句)
“大冰箱”的比喻,生动形象说明南极洲的特点及与全球的关系,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全球的”准确说明范围,“十分之九”,以数字说明南极冰盖的数量。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1961年,一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被压扁的沙子》
点出时间、人名、国别、身份,说出发现,准确说明发现的真实性,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②品读探究
第一组从《大自然的语言》中选例说明。
第二组从《恐龙无处不在》中选例说明。
第三组从《被压扁的沙子》中选例说明。
③品读展示及评价。
3.延伸练习:
①《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四
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三。
第四课时 课文导读之教读
目标: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过程:
1.导入
我们前几节课,读的三篇课文内容都是在解释一些科学道理的。无论物候学的规律还是地质问题的解释,都需要一些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有些科学问题要求有足够的实践或实验证明,如恐龙因何灭绝。这些证明就需要去探究,不容易但科学家们兴趣盎然。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三篇课文,去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去感受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2.课文品读
①示范
a.《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节,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列举自然现象。最后一句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总结与过渡。这种从现象或事实推理出规律或概括出特征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推理。
b.《大自然的语言》第8节,第一句是一个规律或结论,下面几句通过诠释事理,举出例子来验证或证明的推理方法。是第二种基本的推理方法一一演绎推理。
c.《被压扁的沙子》第10段,先说“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然后在括号里说如果愿意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可以把它恢复到原始碳。
这两者之间的推理,用我们知道的金刚石可以转化为普通碳来推知我们很陌生的斯石英可以转化为普通沙子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
d.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因果分析,如《恐龙无处不在》最后一节,“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因为上面的原因;还有比较分析,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笫10段;还有像《大自然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分成从主到次的四个方面的分析方法是分解分析法。
②探究
每组选一篇课文,从中发现你可以学到的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同时思考一下,科学家为什么有探究文中问题的兴趣?
③交流展示
3.总结延伸
①完成课本练习,②试探究一下,桃李春季开花的原因。
第五、六课时 课文导读之自读
目标:使用上几节课学到的方法,去自读《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过程:
导入一一自读探究一一展示评价。
第七、八课时 说明顺序之写作
目标:试学习写篇顺序清晰的说明文
过程:
导入一一辅导一一起草一一展评
一一总结成文
第九、十课时综合性学习
目标:倡导低碳环保生活
过程:
活动安排(单元预习后)一一活动跟踪(单元学习中)一一活动展评(单元学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