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开始戴面具就开始循环"——Jony J
[一个内向的人活着有多累]——当这个词条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产生了一种,在茫茫的互联网世界中找到了一隅归宿的感觉。当同事拼单点奶茶,却唯独将我忽视时,当朋友们一起商量去吃海鲜,却没想到我海鲜过敏时,当平安夜的电影院成双入对,却只有自己一个人抱着一大桶爆米花吃不完时……那些无数个被忽视的经历,无数个感到孤独的瞬间,终于,“成就”了这个自卑、敏感的自己。
那些“外向的人”可能体会不到,一个心思敏感的人活着是很累的。别人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会在心中反复咀嚼,痛苦而又无奈地重复着,不是在反思就是在反思的路上,找原因,找归宿。但是,却忽略了一点,[找原因] 这件事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找原因的最终目的还是[找出路],那么,何不一开始就抛弃原因,直接找出路呢?
这本书的最开始就像一把利剑直抵喉咙,开门见山指出了陷入“原因论”的后果:“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再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注意之中。”
实际上,我自己也深受原因论的“迫害”。日常科研中遇到问题,总是下意识地去复盘过程,看是哪一步出了错,哪里做的不对或者不好。
人们都说,“美好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我曾经一度埋怨过我的父母,认为是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让我有了不快乐的童年,而这种不快乐的童年需要用我的一生去治愈。其中,最深的执念在于,认为自己学生时代严格的管教让我缺失了珍贵的友谊,而友谊的缺失导致现在失去了交朋友的能力,进而失去了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社交恐惧。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造成自己社交恐惧的原因,或许是童年时家庭的不幸福,或许是比别人更早地长大。但却没有发现,[找原因]这件事让我深陷原因论的泥潭。我挣扎在自责、敏感、恐慌的泥潭中,却从没有想过,我要怎么出去,直到我接触到阿德勒哲学。
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再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注意之中。——阿德勒
面对过去的创伤,阿德勒哲学认为,过去的经历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唯一能够影响未来的,只有现在的自己。
但是,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人总是在遇到问题时去“找原因”而不是第一时间“找方法”呢?
还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中两个小矮人找奶酪的故事吗?当发现奶酪已经不在时,唧唧重装上阵,开始了新奶酪探索之旅,而哼哼却选择了“不改变”,一直待在奶酪C站。尽管唧唧一路上充满挫折,但他依然向前走,终于在精疲力尽之前发现了奶酪N站。而哼哼的“不改变”,是他不愿意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不愿意跳出舒适圈。
而阿德勒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改变”。对于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必须改变的,是我们赋予过去那些经历的意义。
那么,过去那些经历的正确意义是什么呢?又该如何看待过去?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