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第三集是《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说到绘本, 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图画书,书里的文字很少,但是图画很多,看着很舒服,很轻松,很养眼。
但是我对绘本好像没有明确的定义。小时候看的《阿衰》,上小学后接触到的《知音漫客》,还有现在看到的《平如美棠》等,我觉得应该都算绘本吧。
绘本的创作受众大多数是孩子们,他们对绘本中的图画更为敏感。大人们也希望通过绘本来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让孩子们学会更多的东西,让童真的种子永远埋在孩子们的心中。
这集的纪录片介绍了三位绘本人,蔡皋、熊亮、粲然,他们用绘本搭起了一座座与孩子们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天窗。
蔡皋
蔡皋是一位年满70的老艺术家,是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
她的绘本作品是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进行创作,以民间艺术艳丽、丰富、变形和夸张的技法来表达人们朴素的对美的渴望。
曾经六年的乡村美术老师的经历,让她穿过了人生幽暗的山洞,抵达了柳暗花明的桃花源。
这可能是她创作《桃花源的故事》的初衷以及内心向往的寄托。桃花源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她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体验,想把那个看似虚无缥缈的美好世界化成真实存在的农家生活。
她住在城市里,却喜欢待在种满花花草草的楼顶上,去听,去看,去闻,去感受大自然的温度。
她以一支画笔勾勒出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希望在城市面貌和语言日益趋同的今天,留住乡音和乡愁。
她想用保护这个桃花源的故事,来保护那些童真的东西。
熊亮
熊亮是国内最知名的绘本创作者之一。在他笔下,万物有灵皆美,上演着一出出妙趣横生的“纸上戏剧”。
与蔡皋不同的是,熊亮立意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用更加创新的叙事手法来使现代绘本与传统绘本相融通。
在2002年之前,他以熊暗为名创作成人绘本。而女儿的出生让他开始以熊亮为名,开始了儿童绘本的创作之旅。
他觉得孩子们与成人先入为主的感知不同,他们是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这个时候,绘本要更多的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来挖掘孩子们无尽的好奇心。
镜头拉近,则是大的,镜头拉远,则是小的等等,熊亮在讲他的第一本儿童绘本《石狮子》时,就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官来吸引孩子的。
他通过在满足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将那些更美的品质送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让他们学会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和万物融洽相处。
粲然
粲然是国内知名绘本推广人,她认为绘本是抵达孩子们内心的“魔法之舟”。
绘本有万千法门,它们或以数字和颜色的游戏,或以极富冲击力的画面,或以音乐一样的诗句,让孩子们接近最高级的美和想象力,探索生命的真相。
粲然在纪录片中讲到一个故事,她曾问孩子们什么是彩色的梦。
有个孩子说,在一片大雪覆盖的森林里,有一丛篝火,篝火旁边有个帐篷,帐篷里有个小花瓶,上面插着一枝花,那就是彩色的梦。
孩子们心中彩色的梦,不是五彩缤纷的颜色,而是在一个简简单单世界里的一个简单的颜色。这种彩色是被孩子们内心的洁白衬托出来的,最亮眼的彩色。
在粲然创办的“三五锄”,设了一个藏有上万册绘本的图书馆。她会在这个图书馆里开展一个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图书馆奇妙夜。
在这个活动中,她会让孩子们的玩偶在一个小帐篷里“睡觉”,第二天早上孩子们会收到一封信,信中有玩偶和孩子们要共读的一本书。
如果是一个喜欢大哭的孩子,会收到一本《哭了》的书,一个刚刚掉牙的孩子,会收到一本《我换了一颗牙》的书。让孩子们可以与内心对话,理解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
粲然说,绘本会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像孩子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一样。只有孩子们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它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
这样的魔法,会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中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的事物的那一条路。
绘本作为这个神奇的魔法,算是成人世界给孩子们最大的最大的祝福。
我认识一位宝妈,她就经常和她的小豆豆共读绘本,把那些美好的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引导给孩子,让小豆豆变得更加坚强,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看完这集纪录片,其实我还想到了一个和妹妹相处的情景。
我在外地读大学,放假回家的第一天,妹妹都会“缠着我”给我讲故事,而素材都是来自她的绘本。她讲得津津有味,我却听的枯燥乏味。
想来不应该,作为哥哥,这是个多美好的时刻呀,应该和她一起共读绘本的。
今年看了莉兹·克里莫的三本绘本,都很治愈,也推荐给大家。
绘本是一个特纯洁的东西,简简单单的,像孩子的心思,一猜就透。图画或五彩斑斓或简单勾勒,文字或口语儿化或诗情满满,但每一页都温暖着孩子们的世界,润泽着孩子们的心灵。
那绘本的定义是什么?
绘本大概是童真的种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