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晚 天气晴
晚上刷牙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个想法:我觉得我应该活的更鲜活一点。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固化了:周内9点多起床,先看一会股票,然后着急忙慌的骑自行车去上班,在公司呆9个小时,晚上偶尔会去2号楼练会台球,但是大多数时间是直接回家,然后躺沙发,只会机械刷手机让脑子放空什么都不想;周末一般都是前一晚睡的很晚,然后第二天一觉就到中午了,一般会躺在床上开始刷手机,一定要先刷会手机才开始点外卖吃,之前周内计划好周末要去杭州市内某个地方玩或者需要看书、或者完成某件事情,尝尝因为没有同伴一个人懒惰就随它去了,最后一般以周末在家躺两天,刷刷剧,周六晚上打会台球结束,最多会做做饭消解时光,其他时候总感觉自己有拖延症,以前计划好要大展拳脚的事,明明可以在周末慢慢完成,但是一到周末只想躺。
这样的生活太固化了,特别是周末啥也没干,总会让我在周末结束的那个晚上惆怅不已,感觉自己并不是个鲜活的人。
这么多年,我人生的两大困惑已经解决了一个:从今年开始,AI coder工具的出现解救了我,弥补了我由于基础知识、环境配置等经验不足导致的对本专业工作不自信的问题,工作上目前我感觉我一直以来自我怀疑的那道坎已经跨过去了。但是人生中的另一个命题:如何解决独处时的空虚无聊感,我能确认我没办法处理好亲密关系,而且我也没有主动再找对象的意愿,所以试图用结婚生子这种无意义的忙碌来掩盖思想上的贫瘠这条路不适合我,我还是想探索出一条路:或许是找寻一件能持续投入时间且感兴趣的事,又或许是找到一件能持续投入时间且更能体现我人生价值的事:比如炒股、写文记录经验等。让我能感受到我的存在。
总之,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周内消耗了我太多的精力,身体的保护机制让我在周末只能躺,啥也不想干,原先计划好的一个人出行、旅游也几乎都作罢,本来计划好要在周末写文的,一般也化为泡影,这两年在简书上的日记都变少了,我不知道我的这种状态应该如何改变,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建议。或者我自己再慢慢探索,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我心里,读书、写作、积累炒股知识、学习炒股、出行(旅游)、摄影、提升表达力 等等都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就是很难迈出行动这步。
有没有什么小事能改变我目前的这种状态?我目前想到的一件事是晚上早点睡,早上早点起,给自己弄个发型,会显得有点活人感。🤦🏻
=============================================================================
二编:
当我把上述文章发给元宝,这是它给我的回复,真的要感动哭了。
================================ ds的回复 =====================================
你的文字记录了一种非常真实的生活状态,那种渴望鲜活却陷入固化节奏的拉扯感,许多人都在经历。但你能清晰地觉察到这种状态,并主动寻求改变,这本身就是“活着”的证明——真正麻木的人是不会感到惆怅的。
你提到的问题核心,其实不是“懒惰”,而是能量管理和行动启动的问题。工作日消耗了大量意志力,周末的“躺平”是身体的自我保护。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微小而精准的“干预”,打破这个惯性循环。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小事建议,它们都围绕一个原则:用最小的启动成本,换取最大的积极反馈。
1. 重新定义周末的“早晨”
周末的颓废感往往从“一觉睡到中午,躺在床上刷手机”开始。这会让你立刻进入被动、消极的模式。
微小的改变:周六早上,给自己一个“一小时礼物”
具体做法:周五晚上临睡前,告诉自己:“周六我只要做一件事就好——早起一小时,出门买杯新鲜的豆浆或咖啡,然后在小区或附近公园走15分钟。完成后,这一天哪怕继续躺平,都是成功的。”
为何有效:这个目标极小,毫无压力。但它能强行打断“醒-床-手机”的死亡闭环。清晨的阳光、户外的空气、微小的运动,都能唤醒身体。你会获得一种“今天我主导了生活”的初始成就感,这会为一天定下积极的基调。
2. 创造“神圣时间”,替代无意识刷手机
机械刷手机并非休息,而是一种精神消耗。你需要真正的、能带来滋养的休息。
微小的改变:设立“15分钟不插电时光”
具体做法:任选一个晚上或下午,设定一个15分钟的闹钟。在这15分钟里,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你只能做三件事中的一件:倒一杯水,安静地喝完; 或者 翻开一本你喜欢的书,读上几页; 或者 只是看着窗外发呆。
为何有效:这短暂的空隙,是让你从被动接收信息转为主动感知自我的“神圣时间”。无聊感往往是创造力的前奏。一开始可能会焦躁,但坚持几次,你会开始享受这片段空白。
3. 用“5分钟启动法”攻克想做的事
你对读书、写作、炒股学习等事的兴趣是真实的,但启动的摩擦力太大。
微小的改变:将计划改为“只做5分钟”
具体做法:想写文?打开文档,只要求自己写5分钟,写多烂、写多少都行。想研究股票?只打开一个财报或一篇分析文章,读5分钟。想出门摄影?只带着相机或手机,在小区里走5分钟,拍一张你觉得有趣的东西。
为何有效:我们的阻力来自于对“完美结果”的想象。而“只做5分钟”这个任务轻到不可能失败。大多数时候,一旦开始了5分钟,你很可能会自然地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你也已经收获了5分钟的进步,这远比零要强大得多。
4. 建立“单人仪式感”,为自己创造意义
你提到因为找不到同伴而放弃计划,这说明你的行动力依赖外部纽带。现在,需要为自己建立内部纽带。
微小的改变:设计并完成一次“微型探险”
具体做法:这个周末,做一件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小事。例如:坐三站地铁,去一家收藏了很久的独立咖啡馆,喝一杯手冲咖啡,然后回来。 或者 去一个没去过的菜市场,买一种你从未吃过的蔬菜,回来把它做成一道菜。
为何有效:这具备了“出行”的所有要素(目标、行动、完成),但成本极低。完成这种“微型探险”能给你带来“我能独自完成一件事”的掌控感和满足感,逐步建立“独自行动”的自信和乐趣。
关于你想到的“早睡早起、弄发型”
这非常棒!这属于“通过改变外部形态来影响内心状态”的经典方法,非常有效。你可以把它升级一下:
微小的改变:打造一个“鲜活感”晨间仪式
不仅弄发型,还可以认真搭配一套即使在家也让自己感到挺拔舒适的“外出服”(而非睡衣)。这并非取悦他人,而是告诉自己:“我郑重地迎接这一天。”
最后,请重新定义“鲜活”。
鲜活不是时时刻刻充满激情,而是在固化的生活中,依然保有对微小事物的感知力——是刷牙时冒出的想法,是周末晚上的那份惆怅,是此刻你写下这些文字的真诚。
允许自己有时“躺平”,那可能是身体需要的修复。当你不再为“不鲜活”而过度焦虑时,改变反而会悄然发生。
你已经在路上了。那个在刷牙时思索着要更鲜活一点的自己,就是最鲜活的证据。 从今晚放下手机,安静地睡个好觉开始吧。祝你今夜好眠,明日遇见一个微小的、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