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著名的经济学原理,叫做边际效益递减,举个栗子:一大桌人在一起吃菜的时候,第一个小时,大家都在好好吃;第二小时的时候,一半的人在敬酒,一半的人在吃菜;到了第三,第四小时,基本上就没有人吃菜了,大家都在聊天。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把时间看作成本,把吃菜的多少看作收益。那么,实际上第一小时后的时间里,收益是越来越少的,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
同样,在学习中也可以应用到这个原理。“第一个小时”指的就是上课和做当天家庭作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得到的收益是最多的,但是并不代表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掌握了知识。所以后续的“第二、第三小时”也是必要的,
补习班,在这“第二、第三小时”中,并不是好的选择。根据我多年的惨痛经验,学X思的补习,我基本上听不懂,都是一些比较高深的的内容;这时候,有家长就会出来说了:“我家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基础不行,就是难题不会做!”这类家长可以说是非常豹笑了,如果他真的肯拿出几张试卷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很大一部分失分是过失性失分,也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家孩子掌握的不错的“基础”,而那些“难题”,其实很多学霸也做不出来。
所以,好好整基础,才是大部分普通学生该做的,而基础的强化巩固,确实是需要自己做题,消化,也就是说,要为孩子争取自习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那些高精尖的内容,是在基础巩固后才能解决的。而且,直属校的老师,在学校里也会专门拿出时间来讲解“难题”,根本不用去补习班解决这些问题。
而自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确保时间的高效利用,这是从两个方面讲的:
第一,学习时间的长短:学X思,一节课就是两个半小时,这还不算老师拖堂的时间。大部分的学生,根本不可能保证在这两个半小时中,每一分钟都是高效的,全神贯注的。而自习时,我们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感觉累了?那就休息一会吧!只要在学习时保证100%的投入,效果肯定比去听别人讲两小时好。
第二,学习内容的高效:我在自习时,从来都是挑我平时“害怕”的题做,进行“小而精”的专项练习,集中精力攻克“战略价值高”的目标。这样,比起“大而全”的补习班,主观上既不会感到疲惫(实际上还会因为学习的“收获感”而觉得充实而快乐);客观上,效果也自然高于补习班的功用。
其实这两种学习方法作为根本的区别是在观念上的差别:我们究竟是要主动的学习,做学习的主宰者;还是要被动的接受,做一块吸水的海绵?
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