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年龄的开头数字突然就从1变成了2。感觉是经历了一个跨度,打开了新的一章。
总觉得长了一岁,今天的自己就会与前一天的自己不一样,特别是当经历那种特别大的跨度时。
还记得过18岁生日那天一大早起来就去照镜子,对着镜子看了半天好像与昨天的自己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没有变漂亮也没有长成大人模样。
没有长高那么一点点,体重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思想也没有突然变得很高深,就还是想去看小说,性格也没有变得活泼热情,就还是慢热不主动,一切都和平常一样。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我还是昨天的那个17岁的自己,变得好像只有年龄,提醒着我已经18岁,已经步入成人了。
今年20岁时我又默默做了与18岁那年生日一样的事。
大早上起来跑去照镜子。嗯,还是一切都没有变,甚至连照镜子时内心的活动都和当初18岁那年镜子前的自己一样。
大概还有一样是变了的,头发变短了,内心活动增加了一句:我再也不想剪短头发了!
所以过生日好像就只是一个关于自己的准确的时间提醒,提醒自己降临在这个世界的时间在这一天刚好是完整的季度周期。
原来一个人并不会因为长了一岁过了一年就立刻脱胎换骨,那些想要的各种优良品质加分技能不会因为你生日你最大而立刻赋予到你身上;
也不会在特定的年龄送你一份专属大礼包,让你立刻拥有社会公众普遍认为的在这个年龄就应该有的样子,和你心中想成为的样子;
更不会因为你的年龄的增长,成熟稳重深沉内敛有责任心做事认真负责等这样的词汇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你的标配。
原来并不是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样子,而是每个年龄的自己其实都大差不差,有差别的只是不同环境下的每个不同性格的人;
并不是上升一个年龄就会上升一个档次提升一个高度,其实那只是社会大众对于每个年龄段的美好期待集合而成的统一标准;
并不是年龄增长了时间过去了,内在外在连同阅历都会一起刷新升级,而是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你曾经做了什么,让你觉得不会遗憾不虚此行没有虚度;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留下了什么样的画面片段,让你忍不住频频回首珍藏于心。
而最终这些你做过的事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认识的人逐渐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弥补你曾经的不足,放大你的优点,成为你自己。
那些你在脑海里一直循环播放不舍忘记的画面片段,也终会成为你以后向人娓娓道来的故事,温暖自己的同时遇到那个与你有共鸣的人。
所以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它只能代表你生命的长度,却不能等同于你生命的厚度。
就凭那单一的数字、虚无缥缈的时间是无法看到你的经历过往,无法描模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你。
但是并不是说年龄无关紧要呀,毕竟从法律上讲17岁和18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而18岁的你也终于可以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时,理直气壮的讲: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嗯,理直气壮的没有错,不论自己说这句话时,是否有想过自己真的已经具备了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的能力,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的担当。
尽管满18岁是成年人是事实,但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这件事,总觉得这本就应该是无论哪个年龄都理所应当要做的,只不过负责的程度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说了那么多到底想说什么呢,就是觉得不要将社会大众的标准当成衡量自己的标准,非要把这些标准一一对应的往自己身上套,最终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十七、八岁要多读书,好好奋斗;一,二十岁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二十多岁了快趁年轻谈一场恋爱;二、三十岁了要有份稳定的工作以后才能立业成家;快三十岁了要结婚有个自己的家了……
好像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呀,很有道理并没有什么错。
对呀,但是并不是别人说的没有错对自己来说就是对的。就算是标准答案也会加上括号写上仅供参考呢。而在你所处的年龄阶段你想做什么该做什么想最终抵达的终点是什么样的,只有你自己最应该清楚明白。
自己的人生怎么可以连思考规划都没有就那样随波逐流。思考过后照搬抄答案和不动脑子直接抄答案区别很大的。前者至少你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有参与了解,而后者你大概仅仅只能认出那一步是你走的。
那些在什么时间该做的事也只是为你提供参考,当你迷茫无助不知所措时为你指引一个方向。
做自己就好,做自己想做的就好,不用一定要去遵循所谓在某个年龄段是什么样的,要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已能度过生存期为原则。(反之就是一味的标榜自己如何洒脱、自由、勇敢,去追寻自己所谓的“梦想”,要去浪迹天涯去追逐爱情去另辟蹊径去兼济天下去…结果自己还要依附于父母他人,生活不能自理,温饱都不能解决,你所谓的“梦想”都要靠别人来支撑,却还很骄傲自豪的以为自己在追求梦想。)
正如“一味地浪迹天涯,和一味的朝九晚五是一样的。”这是李尚龙在《我想去外面看看》中写的一句话。
“其实所有人都愿意出去看看,都知道世界很大,可你是否想过要等你在这个小世界中,足够强大后,才能迈向更大的世界,要等你渡过生存期后才能谈梦想,否则那些看似自由自在的青春,实则是作死。
…………
毕竟人都活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只有等现实的日子富足了,能力强了,才可以去追求那些美好的生活状态,才能有精力却热泪盈眶,才该去追求那伟大的梦,否则的话,那些梦幻般的生活都只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以此共勉。
18岁时在为自己写的文字中说:
无论在未来,自己会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怎样的天崩地裂,怎样的爱恨别离,怎样的迷惘无助…请别放弃自己,别自暴自弃。
我不相信每一个人都终有一天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我相信这世上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幸福。
虽然我也明白现实的无能为力。
但是我希望并且相信自己,即使在面对现实无能为力时,仍然可以保持乐观积极向上,不会无原则的妥协退缩。
可以在无能为力中找到可以变得更好的方向。
亲爱的自己,不要在现实的颠沛流离中迷失了方向,不要去随波逐流而丢掉了自己的坚持。
19岁时我许下的愿望是一句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能靠这个养活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他也喜欢我。
这句话是周国平先生对于幸福的定义,很喜欢这句话于是就把它当成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单读这句话,都觉得感受到了幸福。
20岁时再回首看18、19岁的自己,依然赞同那些话仍然喜欢这个关于幸福的定义。原来自己一直想要的喜欢的坚持的都未曾改变。
最后给自己:你想要的你喜欢的,总会跨过千山万水来到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