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当下仍然是一个谈癌色变的年代。一个人不管多么强壮、富有,甚至神通广大,都会在癌症面前变得渺小而卑微。当然,不同的人面对癌症,会有不同的抉择和心态:有的人会因经济条件所限放弃治疗;有的人会在辗转治疗中延续生命的余光;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向前;也有的人麻木颓废,万念俱灰。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人,面对癌症,都难免会有对生的渴望,以及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反省。十年前,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就曾在罹患乳腺癌后,完整记录了自己生命中最黑暗、最痛苦的那段日子。
“该有的日子会那么一天天过去,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理应是现实生活最平稳的底色。”在那本《此生未完成》里,于娟写下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遗憾,细细读来,很多人为之动容,并在那种哀伤的氛围中去认知和反省自己的生活。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也是一本抗癌日记。不同的是, 作者在书中很少谈及自己的痛苦、悲伤、遗憾,而是用朴实从容的语言,记录了自己抗癌过程中的点滴,记录了在这个过程中,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的生活状态。
作者陈子衿,是一位95后年轻人,在二十一岁被确诊为淋巴癌四期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治疗。他在病中重新审视了生活,以敏锐的观察和真诚的写作方式还原了生活的本真。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三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是患病初期,作者是如何面对癌症确诊的?第二部分是病情公布,作者是如何面对社会关系的?第三部分是亲情相伴,作者对父母又有怎样的期待?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内容:患病初期,作者是如何面对癌症确诊的?
很多病都是被耽误的,作者的病也不例外。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作者就感觉腋下有点疼,想去医院检查,却被他父亲一口否决了。父亲认为年轻人不会有什么病,去医院就是浪费钱。
后来,在大学期间一次体检的时候,医生发现他脾脏上长了一颗肿瘤,需要做脾脏切除手术。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作者最终被确诊为淋巴癌四期,腋下及全身多处都发现了病灶,需要后续的化疗和放疗。
面对癌症的确诊,作者是忐忑不安的,其中有一些是对病情的惶恐,更多的则是对新环境的抵触。在医院内科大楼的病房里,他觉得束手束脚,压抑而局促,做什么事都会让他觉得紧张而不自在。
但与父亲的哭泣和软弱相比,作者内心更多的是平静。一方面他热爱科学,相信医疗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他明白人一辈子都在学着成长,有些道理要用残酷的代价才能获得,明白对于生死,人除了勇敢面对并没有别的选择。
在做穿刺治疗时,护士会把一根三十多厘米的软管,从作者手臂的静脉血管穿刺进他的身体。面对这项操作,作者表现得异常平静:他通过数病床两侧的栅栏,在脑子里不断循环自己喜欢的歌曲等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在穿刺结束后他还对着父母哈哈大笑,表示自己感觉还好。
甚至在开始化疗前,他与几个好友一起吃寿司,开玩笑。在朋友们的安慰下,他觉得接下来的“化疗大魔王”似乎没有那么可怕,是他可以勇敢面对的。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内容:病情公布,作者是如何面对社会关系的?
作者在确诊癌症的时候,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为了应对不断被拖延的学业,家人只好把他的患病情况,如实向学校辅导员做了交代。这样一来,认识作者的人都知道他患癌症了。
病情公布后,作者一开始是惶恐不安的,他觉得自己孤身一人站到了大家的对立面,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了。对于很多人的关心,他有点抗拒,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组织募捐,这样的方式让他一度怀疑通过朋友圈进行网络募捐到底对不对,他觉得自己像只嗜血的蚊蝇,在别人身上吸着新鲜的汁液。
对于亲朋好友的探视,作者则有着既轻松而又自责的心理。一方面,老同学相见,聊很多过去的事,让作者在医院化疗的过程中不至于太痛苦;另一方面,大家的到访,都带着一脸的惋惜、惦记和同情,又让作者觉得自责,觉得自己的病给很多人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波澜。
对于网络中陌生人的关心,作者又觉得温暖。感觉到自己被莫大的善意与爱包围着,让他觉得在社会和现实的残酷中,还能体会到角落里积聚起来的善良和美。
尽管最后网络募捐的结果与“目标金额”相差很远,学校老师组织的募捐也收效甚微,但每一个人给予作者的帮助,都给了他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部分内容:亲情相伴,作者对父母又有怎样的期待?
在作者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因此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有些疏远。他对父亲的感情充满了矛盾,毕竟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父子间基本没什么交流,父亲在电话里也都是对他肆无忌惮的干涉。尽管作者认为自己最爱的人就是父亲,却从来不想让父亲知道。
作者患病后,父亲变得异常脆弱,他常会在儿子面前哭泣。在作者第三次化疗结束后,父亲的情绪才得以平复,并且开始考虑一家三口的出路和生活。后来,为了能在武汉更方便地做生意,父亲义无反顾地选择回老家去考驾照。在作者的心中,他一直都希望父亲的生活重心里可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不要一直活在儿子生病的阴影里。
作者的母亲则一直是一个孤单的人,她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母亲虽然温柔、勤劳、漂亮,却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冷漠与奚落中,她的命运,从来都不能由自己做主。在独自陪伴作者治疗的日子里,她偶尔也会活出自己的样子:会与遇到的陌生人主动说话,会在别人讲完笑话后大声地笑,会在别人跳舞的时候悄悄跟着扭动自己的身体。
在很多次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作者的母亲为了省钱总是把一元钱折了又折,当两元钱投进投币箱。有一次在医院治疗完回家的路上,作者希望母亲可以投两元的乘车费。母亲照做了,尽管作者知道以后她还是会投一元钱,但是母亲的一次改变就让作者高兴很久了。在作者心里,他一直希望母亲能从不快乐的生活中解脱,可以活出真实的自己,不再被压力包围,不再卑躬屈膝地活在父亲和儿子的世界里。
好了,讲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患病初期,作者是如何面对癌症确诊的。一方面他是忐忑不安的,有对疾病的恐慌,也有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另一方面他也是平静的,他明白要勇敢面对疾病和生死;其次,我们讲了病情公布,作者是如何面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对于大家的关注,他开始是抗拒的;对亲朋好友的探视,他觉得轻松而又自责;对于陌生人的帮助,他又觉得是温暖的;最后,我们讲了亲情陪伴,作者对父母又有怎样的期待。他希望父亲生活的重心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希望母亲可以从不快乐的生活中解脱,活出真实的自己。
生病不是一个人的事。作者通过记录自己的抗癌经历,细致描述了身边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希望更多人在作者的故事中,发现平淡生活的美好,去热爱和珍视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