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人
老子:现在开始来谈谈“圣人”。我说圣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者,其知弥少。”
吕尚:通行本写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意指不必走出门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一切事物。“不规
于牖,以知天道”,不必靠在窗户看外面,也可以得知天道。
吕尚:“规”不是“窥”,不是偷看,而是依靠。意思差多了。
“其出也弥远者,其知弥少”就很容易懂了,外出旅行走得越远的人,会自觉知道
的越少。
老子:很好很好。“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圣”这个字非常有意义,甲骨文字形左边耳、右边口,是指王者之人,必须善于
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方为圣人。
吕尚:原来“圣”有这样的意思。
老子:“弗”在前面解说过了,不是“无”。“弗行”是指有约束地外出,“不行”、“无
行”是没有外出,意义不同。
我指,圣人只要去过一些地方,自然知晓民间一切。只见一些事务,自然清楚明白。
只要有一点点作为,圣业自然完成。
吕尚:唉呀,不是“无为而成”,是“弗为而成”,这里和一般所说的无为、没作为全然
不同呀。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不必走出门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一切事物,
不必靠在窗户看外面,也可以得知天道,
外出旅行走得越远的人,会自觉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只去过一些地方,自然知晓民间一切。只见一些事务,自然清楚明白。
只要一点点作为,圣业自然完成。
老子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者,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通行本《道德经》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吕尚:“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老子:圣人没有为自己积累什么,既然是奉献给人民,自己拥有的就越多;既然是尽力给
予人民,自己就更受人民爱戴。
吕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老子:所以天之道,利益万物而不伤害他们。“人之道,为而弗争”,这里必须说明一下,
“弗争”是指有约束、有条件、有规则地竞争。“弗”就是“约束”。我是在鼓励
人必须积极做一些有规则的竞争,健康且充满正能量的竞争,不是消极的“不争”。
吕尚:今本把“弗争”篡改为“不争”,完全失去您老积极有守的本意,也使后人以为您
老是“不争之术”的始祖。难怪朱熹会骂:“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
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骂您是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
真是冤枉,都是王弼篡改的后果。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圣人没有为自己积累什么,既然是奉献给人民,自己拥有的就越多;既然是尽力给
予人民,自己就更受人民爱戴。
所以天之道,利益万物而不伤害他们。
人之道,必须做一些有规则、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竞争。
老子原文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通行本《道德经》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我写“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指圣人不会以己见或分别心来待人处事,
而是以百姓想要的一切为政。
吕尚:这让我想到治理国家的总统,是多数百姓投票给他才能当上总统,所以必须以百姓
民意为施政依归,这才是民主的真谛。我改为“总统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才是好总统。难怪世界各国很多总统都喜欢读《老子》,真是千年经典呀!
下一句,“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
老子:圣人必须以“善、信”来对待百姓,没有区别。
良善之人我以良善待之,不良善之人我亦以良善待之,就是善!
信实之人我以信实待之,不信实之人我亦以信实待之,就是信!
吕尚:原来是这么简单的意思。再来,“圣人之在天下,欲欲焉;为天下,浑浑焉”,通
行本改为“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老子:“在天下,欲欲焉;为天下,浑浑焉”,这是我一贯句型。
“欲欲”是赤诚热心。“浑浑”是全力也。此指圣人处理天下事务,赤诚热心。圣
人为天下百姓,全力以赴。
吕尚:“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通行本把“咳”改为“孩”,实在不懂,怎么
会有“孩”这个字出现。
老子:咳,音“海”,指刚学会笑的婴儿,此处表示赤子之心。亦即,百姓都专注地听闻
圣人所言,圣人以赤子之心对待百姓。
吕尚:原来如此,不是把百姓当做小孩看待,而是以赤子之心对待百姓。这样就明白了。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圣人不会以己见或分别心来待人处事,而是以百姓想要的一切为政。
良善之人我以良善待之,不良善之人我亦以良善待之,就是善!
信实之人我以信实待之,不信实之人我亦以信实待之,就是信!
圣人处理天下事务,赤诚热心。圣人为天下百姓,全力以赴。
百姓都专注地听闻圣人所言,圣人以赤子之心对待百姓。
老子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欲欲焉;为天下,浑浑焉。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通行本《道德经》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之;多,少之。报怨以德。”
吕尚:我知道第一个“为”要读二声,第二个“为”要读四声。“无为”指不为什么目的。
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指做事不为某些目的才去做,行事不为功业才去做,
品味也不为满足欲望才去品味。一切都秉持自然大道。
吕尚:“大,小之;多,少之”,王弼篡改为“大小多少”,害得后世之人有解释为“大
生于小,多起于少”,或是解释为“大事看小,多事看少”,也有说成“去其大,
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随便各家解释。
老子:“大,小之;多,少之”,后面的“小之、少之”,是动词。就是太大的要修小些,
太多的要减少些。面对怨怼,要用宇宙大道之德来包容。
吕尚:只能怪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老子: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能将容易事做好,累积经验,才能将困难之事
做好。要做大事也要从细小事做起。天下难事一定得从容易处著手,天下大事一定
得从细小处下手。
吕尚:我知道了,“大、细”用台语及客家话念。细,音“谢”,大细就是大小。“没大没小”
台语就念成“没大没细”。
圣人处理事情是这样的,现代公司治理也应该如此,不分大小事,都要从细小处著
手。接著“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
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做事不为某些目的才去做,行事不为功业才去做,品味也不为满足欲望才去品味。
太大的要修小些,太多的要减少些。面对怨怼,要用宇宙大道之德来包容。
处理困难之事要从容易之处入手,能将容易事做好才能将困难之事做好。要做大事
也要从细小事做起。
天下难事一定得从容易处著手,天下大事一定得从细小处著手。
圣人总是先从细小容易之事做起,不是一下子就想做大事。根基稳固终能成就大事。
那些随便承诺之人必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又不准备,必定遭遇很多困难。
所以圣人在开始之时,先认为每件事都很困难,时时戒慎,最后反而无难事了。
老子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之;多,少之。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通行本《道德经》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无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
吕尚:“为”仍然要读四声。所以“为之者”表示拥有强烈目的去行动的人。
老子:有太强烈目的想要有作为的人,往往会失败;越是执著不放的人,反而会失去。圣
人不为任何目的,因此不会失败。
吕尚:通行本多了一句“无执故无失”。
接著,“民之从事也,恒于其且成而败之。故临事之际,慎终若始,此无败事矣。”
老子:一般人做事,经常到快要完成时反而失败了。所以对待将要完成之事,要如同开始
时那样的谨慎,就不会失败了。
吕尚:“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而复众人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
自然,而弗能为。”
老子:所以,圣人不贪求他所想要的,也不爱难得之金银财宝;教导百姓未学习之事,重
视吸收众人之经验,所以能辅佐万物自然发展,没有做不到的。
吕尚:真是千古不易大道理也。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有太强烈目的想要有作为的人,往往会失败;
越是执著不放的人,反而会失去。
圣人不为任何目的,因此不会失败。
一般人做事,经常到快要完成时反而失败了。所以对待将要完成之事,要如同开始
时那样的谨慎,就不会失败了。
所以,圣人不贪求他所想要的,也不爱难得之金银财宝;教导百姓未学习之事,重
视吸收众人之经验,所以圣人能辅佐万物自然发展,没有做不到的。
老子原文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且成而败之。故临事之际,慎终若始,此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而复众人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通行本《道德经》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曲则金,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吕尚:哈哈,这一句也非常有名,但是通行本篡改为“曲则全”,后世人就解释为“委曲
才能求全”,我知道一定统统错了。
老子:我写的是“曲则金”,“金”指金属刀具斧头。这句话指弯的就用斧头修直,歪的
就把它拉正,洼的就把它填满,旧的就换新,少私寡欲的就能得,多欲的会被诱惑。
吕尚:所以根本不是“曲则全”,以后面五句的结构来看,都有矫正过来的意思。所以,
弯的要修直,不是委曲的要求全,意义完全不同。
老子:我提倡的是积极思想,不是消极的委曲求全。
吕尚:下一句,“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
弗矜故能长。”
老子:所以圣人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引导天下人走向美好的未来。不固执己见才能全面
了解事物的实际面。不自以为是才能明白事物的发展。不自作主张才能彰显功劳,
约束自己不夸耀才能有长进。
吕尚:“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哉,诚金归之。”
老子:我这里就在批判委曲求全。古人所说的委曲求全,几乎都是虚伪言语,只有用刚强
方法矫正,才能改正过来。
吕尚:所以,二千多年来,“曲则金”统统误为“曲则全”,叫大家委屈求全,根本不是
您老的本意。“曲则全”是消极态度,“曲则金”才是您老提倡的积极行为。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弯的就用斧头修直,歪的就把它拉正,洼的就把它填满,旧的就换新,少私寡欲的
就能得,多欲的会被诱惑。
所以圣人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引导天下人走向美好之未来。
不固执己见才能全面了解事物之实际面。不自以为是才能明白事物之发展。不自作
主张才能彰显功劳,约束自己不夸耀才能有长进。
古人所说的委屈求全,几乎都是虚伪言语,只有用刚强方法才能矫正。
老子原文
曲则金,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哉,诚金归之。
通行本《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吕尚:“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老子: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众流之王,是因为它处在比百谷低下的位置,才能成为百川众
谷之王。
吕尚:“是以圣人之在民前也,必以其身后之。”
老子:所以,圣人要能屹立在人民之前,必须让自己宛如站在人民身后,先尊重所有人。
吕尚:“其在民上也,必以其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老子:能高居万民之上,必须先谦虚自己的言语。能高居万民之上,人民不会感受到威重
的压力。屹立于所有人的面前,人民不会加害他。
吕尚:“天下乐进而弗诂,以其无诤也,故天下莫能与之诤。”
老子:“诂”指多言、议论纷纷。“无诤”不是“不争”。
天下人都乐于归服他,不会多言议论。也因为圣人无私且谨守大道,天下就没有人
能与他来比较了。
吕尚:今本“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与您老原文“天下乐
进而弗诂,以其无诤也,故天下莫能与之诤”,差很多哩。
“弗诂”,不会对圣人多言议论,变成“不厌”,不讨厌。“无诤”变成“不争”,
差之千里了。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流之王,是因为它处在比百谷低下的位置,才能成为百川
众谷之王。
圣人要能屹立在人民之前,必须让自己宛如站在人民身后,先尊重所有人。
能高居万民之上,必须先谦虚自己的之言语。
能高居万民之上,人民不会感受到威重之压力。
屹立于所有人的面前,人民不会加害他。
天下人都乐于归服他,不会多言议论。也因为圣人无私且谨守大道,天下就没有人
能与他来比较了。
老子原文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其在民上也,必以其言下之。其在民
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诂,以其无诤也,故天
下莫能与之诤。
通行本《道德经》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在民前也,必以其身后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
吕尚:“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上”,崇拜,我是说,不崇拜贤德名号,使人民不争取虚名。不标榜难得货物,使
人民不去偷盗。不显现会引起贪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纷乱。
吕尚:真是简洁明了。
接著,“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这里的“志”是指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狂妄的志,不是指一般志向。
这一句意思是,所以圣人治理天下ya,要使百姓虚心,要让他们吃饱,要削去他们的
狂妄,要强健他们的体魄。
吕尚: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后世学者都以为您老是提倡削弱人民的志向哩。下一句,“恒
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无知无欲”,不是“無知无欲”。
要永远让百姓能打破沙锅问到底,让探索未知而致明白。使自作聪明的人不敢乱来,
约束人民一些行为,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了。
吕尚:难怪后世学者会认为您老讲“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
难怪朱熹要义正词严地批评您老“所谓无为,便是全不事事”,说您的思想是愚民
和消极,实在冤枉。根本不是这样,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不崇拜贤德名号,使人民不争取虚名。
不标榜难得货物,使人民不去偷盗。
不显现会引起贪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纷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虚心,要让他们吃饱,要削去他们的狂妄,要强健他
们的体魄。
要永远让百姓能打破沙锅问到底,让探索未知而致明白。使自作聪明的人不敢乱来,
约束人民一些行为,天下就没有不好治理的了。
老子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行本《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吕尚:“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久。”
老子:天地是长久存在的。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的生存而生长万物,
不为自己而为别人,因此能够长久。
吕尚:“故能长久”在通行本篡改为“长生”,看起来就怪怪的。
下一句,“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芮”指“谦逊”,不是“后”。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遇事谦逊,反而能在众
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吕尚:“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老子:不正是因为他不为私利,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吕尚:您老这样道来,显得很简单了。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
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的生存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
存。
因此能够长久。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遇事谦逊,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
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不正是因为他不为私利,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老子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通行本《道德经》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吕尚:“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老子:吾是说,知道他具有雄才大略,却能守著像女性般的谦虚,如同天下之溪流自然汇
流,永远不会离其德性,如回归婴儿般纯真。
吕尚:这一讲,简洁明了,任何人一看便懂。
但有人把这解释为“婴儿时期知道有父亲,但只要守著母亲即可成长,母亲是天下
生命的泉源。有了这样的泉源,常德就不会远离而能生生不息,可像婴儿般纯真地
成长”,真会解释。
老子:会这样解释,我也很佩服。
吕尚:所以用同样句型的理解,很多人自然一读就懂“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恒德
乃足,复归于朴”的本义了。
我来试著诠释,“知道他是清白光荣的人,却守著他所处之卑下地位,如同天下之
山谷,永远怀德而知足,如回归朴实而谦虚的人品。”
老子:哈哈,吕子可托也,正确正确。
吕尚:“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老子:前面有说过,“道恒无名,朴”。朴,也就是“道”。
此句言,道分散开来形成各具特性的器具,圣人体会运用这个道理,才能成为百官
之长。所以完善之制度是不能支离分割的。
吕尚:是的,“道恒无名,朴”,朴就是道。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知道他具有雄才大略,却守著像女性般的谦虚,如同天下之溪流自然汇流,永远不
会离其德性,如回归婴儿般纯真。
知道他是清白光荣之人,却守著他所处之卑下地位,如同天下之山谷,永远怀德而
知足,如回归朴实而谦虚之人品。
道分散开来形成各具特性的器具,圣人体会运用这个道理,才能成为百官之长。所
以完善之制度是不能支离分割的。
老子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通行本《道德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吕尚:“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老子: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但天下竟然没人能明白,没人能实行。
吕尚:确实,了解您老所言的人太少,是因为流传的王弼本篡改太多了。
“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老子:“言有君,事有宗”,不是“言有宗,事有君”。“君”指自己的中心思想,“宗”
指有根据。我说的话有中心思想,行事也有根据。正因一般人无法理解,所以不知
我的本意。
吕尚:“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能了解我所说的人太少了,显示我说的太珍贵了!就如同圣人身穿粗布衣服,内里
却怀著珍贵的宝玉。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但天下竟然没人能明白,没人能实行。
我说的话有中心思想,行事也有根据。正因一般人无法理解,所以不知我的本意。
能了解我所说的人太少了,显示我说的太珍贵了!就如同圣人身穿粗布衣服,内里
却怀著珍贵的宝玉。
老子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通行本《道德经》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老子:“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病也,是以不病。”
吕尚:这一句通行本错的不少了。把“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改成“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未免离谱了。又多了“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八个字。
老子:我的本意很简单,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最好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不好的。
吕尚:这就是自知之明呀。“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病也,是以不病。”
老子:圣人没有这些毛病,因为他痛恨这种毛病,所以圣人不会有此毛病。
吕尚:您老说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毛病。可我看到有些人将“病病”解释为“病痛”,
说“圣人之所以不患此病痛,就是因为他能对治这病痛,因而能不患此病痛”,呜
呼哀哉,还治病哩,差之千里了。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最好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不好的。
圣人没有这些毛病,因为他痛恨这种毛病,所以圣人不会有此毛病。
老子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病也,是以不病。
通行本《道德经》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吕尚:“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老子:我写的是“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畏畏”指害怕该害怕之事。
吕尚:王弼将“畏畏”篡改为“畏威”,所以后世学者解释为“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势,
那么人民发出的更大威力势将来临”,就搞错了。也有人解释为“如果人不畏惧于
天道的威力,天道就会把更大的威慑降临人间”,还算好一点。
老子:我的本意很简单,如果百姓不害怕该害怕之事,更大的灾祸很快就会降临。
吕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老子:还原为“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这一句我念“毋”时,音调非常重,而且拉长音。你念看看。
吕尚:“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老子:我的本意是,绝对不要-把去路狭窄了,而让自己无处去,绝对不要-像厌恶
人类一样毁灭众生。
唯有人不遭到天道厌恶,天道才不会厌恶人类。
吕尚:是“毋-狎其所居”,不是“无狎其所居”,只能说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使意思
差之千里了。有人解释为,为政者不玩弄这个社会,才是真正的道德政治,也错了。
下一句,“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老子: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固执已见;知道自爱而不自认高贵。故圣人能知取舍。
吕尚:音调不同,标点不同,就有很大的差异与解读,不可不慎呀!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如果百姓不害怕该害怕之事,更大的灾祸很快就会降临了。
绝对不要-把去路狭窄了,而让自己无处去。
绝对不要-像厌恶人类一样毁灭众生。
唯有人不遭到天道厌恶,天道才不会厌恶人类。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固执己见;知道自爱而不自认高贵。故圣人能知取舍。
老子原文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通行本《道德经》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老子:“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吕尚:这一章篡改误字不少,标点断句也不对。所以很多人解读得非常不顺。
通行本篡改为:“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
老子:我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可是它能攻克坚固之物。坚强之物却没有什
么能胜过它,因为它是无法取代的!
吕尚:“而攻坚强,莫之能胜”与“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断句与篡字不同,意义不同。
第二句,“故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老子:所以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人没有不了解的,只是没能好好去实行。
吕尚:“故圣人之言云: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因此圣人说:能为国家大事蒙受侮辱之人,才称得上邦国之君主;能为国家大事承
受灾难重担的人,才称得上天下之君王。以上所言反过来讲也一样。
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的,它却能攻克坚固之物。
坚强之物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它是无法取代的!
所以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人没有不了解的,只是没能好好去实行。
因此圣人说:能为国家大事蒙受侮辱之人,才称得上邦国之君主;能为国家大事承
受灾难重担的人,才称得上天下之君王。以上所言反过来讲亦同。
老子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
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邦之
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通行本《道德经》
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
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纵使和解了双方的大怨,还是会有未能消除的余怨,怎能说是完善的结局呢?
吕尚:第二句通行本写“圣人执左契”,您老说“右介”,左右正好相反。
“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老子:“右介”是指以同理心介入之意,圣人必须从调解人的角度介入处理问题,而不是
指责人。
吕尚:“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
老子:“有德”指接受调解的一方,“无德”指不接受调解的一方。就是你们现在法律所
用的“两造”双方。所以,接受调解的一方就用公平公正方式解决。不接受调解的
一方,就采取强制措施,以彻底解决。
吕尚:这也是积极的做法。接著,“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老子:因为天道无所偏私,不分亲疏贵贱,永远只给有德的善人。
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纵使和解双方之大怨,还是会有未能消除的余怨,怎能说是完善之结局呢?
圣人必须从调解人的角度介入处理问题,而不是指责人。
所以,接受调解的一方就用公平公正方式解决。不接受调解的一方,就采取强制措
施,以彻底解决。因为天道无所偏私,不分亲疏贵贱,永远只给有德的善人。
老子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通行本《道德经》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五色使人之目盲;驰骋田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仿;五味使人之口
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吕尚:我曾经比较各版本,发现“盲”在帛书甲本作“明”,乙本作“盲”。但以后面各
句的“聋、爽、狂、妨”的台语发音来看,都是以“on”为尾音,应作“盲”。对否?
老子:很好很好,对的。
“五色使人之目盲”,经常看红黄蓝白黑缤纷五色,会使人的眼睛迷盲。
“驰骋田猎使人之心发狂”,经常享受驰马田野打猎的快意,会使人的心神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仿”,经常想拥有难得的珍贵宝物财货,会使人相互模仿。
“五味使人之口爽”,经常吃酸甜苦辣咸五味,会使人口味爽。
“五音使人之耳聋”,经常听宫商角徵羽动听的五音,会使人的耳朵趋于聋。
吕尚:盲、狂、仿、爽、聋,用国语发音没有同韵。改用台语发音,全是on尾音,
mon、kon、fon、son、lon
,充满音韵,想必您老当时是这样发音的。
老子:哈哈,正是。
吕尚:“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我在前面说过,“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正好与
此相呼应。“虚其心,实其腹”正好对应“为腹不为目”。也就是说,圣人知道物
欲之害,因此治理国事,首先要填饱人民的肚子,不要人民贪图耳目之欲,要去除
错误的生活习惯,采取圣人的生活方式。
吕尚:这“腹”与“目”,国语发音一个是“付”,一个是“木”,虽都有
音,却
无法感受音韵之美。用台语念却是完全相同的口型与音韵。妙哉!
老子:吕尚呀,何妙之有?我当时就是用古老的河洛音在写的,你现在用台语念,当然符
合我当时的意境。
吕尚:哈哈,确是确是!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经常看红黄蓝白黑缤纷五色,会使人的眼睛迷盲;
经常享受驰马田野打猎的快意,会使人的心神发狂;
经常想拥有难得的珍贵宝物财货,会使人相互模仿;
经常吃酸甜苦辣咸五味,会使人口味爽;
经常听宫商角徵羽动听的五音,会使人的耳朵趋于聋。
圣人知道物欲之害,因此治理国事时,首先要填饱人民的肚子,不要人民贪图耳目
之欲,要去除错误的生活习惯,采取圣人的生活方式。
老子原文
五色使人之目盲;驰骋田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仿;五音使人之耳聋;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通行本《道德经》
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味使人之口爽;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是以圣人恒善悚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
吕尚:通行本篡改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老子:“”,帮助也。“神”,天道也。“明”,掌握规律也。“神明”,指掌握天道规律。
所以,圣人经常善于帮助人而不会抛弃人,会物尽其用而不会有浪费,称之为能掌
握天道规律。
吕尚:王弼将“神明”篡改为“袭明”,后世之人解释为“承袭了知常之明”,错得离谱。
“神明”与“袭明”,差异真大,解释也全然不同。
下一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此处之“善人”指修养高的人,“不善人”指修养不足的人。
所以说,修养高的人是修养不足的人的表率,修养不足的人是修养高的人的借镜。
不懂得尊重老师,不爱惜做为借镜,虽有才智,仍是会有很大的迷惑,这就是精微
玄妙的道理。
最后一句,“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才对,不是“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吕尚:终于懂了。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所以圣人经常善于帮助人而不会抛弃人,会物尽其用而不会有浪费,称之为能掌握
天道规律。
修养高的人是修养不足的人的表率,修养不足的人是修养高的人的借镜。
不懂得尊重老师,不爱惜做为借镜,虽有才智,仍是会有很大的迷惑,这就是精微
玄妙的道理。
老子原文
是以圣人恒善悚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
通行本《道德经》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吕尚:“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老子:如果有人为了私欲想要取得天下,我的看法是,他不会成功。
吕尚:此句的“欲”不只是表示“想要”,而是“私欲”。
老子:“夫天下,神器也”,因为天下是至尊至贵至高无比的神圣东西。
“非可为者也,非可执者也”,不是凭个人私欲就可以得到,也不能执著强取。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凭个人私欲去做必定失败,执著强取必定失去。
吕尚:“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老子:在这里我又用对比字来形容“物”,“行随,炅吹,强挫,培堕”。
万物,有先行的,有追随的;有热情的,有失意的;有强盛的,有挫折的,有兴盛
的,有堕落的。因为圣人知这些道理,就会去除过分的、自大的、极端的行为。
吕尚:本意原来如此,很容易理解。
老子:故吾之原文白话为此:
如果有人为了私欲想要取得天下,我的看法是,他不会成功。
因为天下是至尊至贵至高无比的神圣东西,不是凭个人私欲就可以得到,也不能执
著强取。
凭个人私欲去做必定失败,执著强取必定失去。
万物,有先行的,有追随的;有热情的,有失意的;有强盛的,有挫折的,有兴盛
的,有堕落的。
因为圣人知这些道理,就会去除过分的、自大的、极端的行为。
老子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非可
执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通行本《道德经》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
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接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