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今日天气:多云,15到26度。有热感。
直白地说,现在的我并不喜欢这高楼大厦的城市。我想去山林草地幽静处走一走。爬山是不错的主意。
高榜山位于惠城市区西南,就像是惠城市区中心的一个肺,吐故纳新。给周边创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海拨230米,树木苍翠葱笼。
来到上山入口。由于正在建体育场馆,原先的菜地不见了,许多平房已拆。剩留靠山脚的虽还没有拆,可一间间外墙上写着醒红的“拆”字。许不久这里也要变换模样了。
原先小路旁有一大树,下面有一个低矮蓬帐里住了一位老婆婆。婆婆闲坐在“门”口,能瞥见床及生活用品,零乱地窝放在一块不大的地方。风雨飘摇就是这位婆婆的家。现在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穿过这样矮房小路走一段,才到登山的主路。全用小青砖砌成,二米见宽。从山东面向上,阳光过午。虽林密遮荫,还不时有阳光照射,满脸汗珠涔涔。隔一段折弯处有一个垃圾箱,步步登高,前后再无他人。望着满目苍翠,青碧一色,绿得让人有点喘息困难。倒是耳闻众鸟在不停欢歌,“啁啾”个不停。在身边远处,细碎地叫着。又好像在叫“迷丢,迷丢”。这一路走来,可不是迷茫,迷茫中丢失么?登爬时回望身后水泥森林,而这山林陡径之中,幽静一人。好像把这繁华落下,一直要向着远方走去。我好似在寻找,闻不见兰花的香,也看不到漫山的映山红。倒是有一种“毛鱼”草,同家乡的山中一样。大概是一种蕨类,一块块一片片蓬松地生长着。
大约二十分钟到达山顶。像这样感到还可以爬它个十年二十年吧。记得几年前最快一次十五分钟就能爬上山顶。其长度在此不好计算,大概也有三四五里。山巅处有一微波信号站。院墙旁有一棵枇杷树,结了不少枇杷。青的黄的。可惜有点高,不然摘几个尝尝。再走几步,踏上山冈。大半小城尽收眼底。站在冈上小径石草旁,想起几句诗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半城花,烟雨暗千家。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站冈而望,高榜山点睛之处:挂榜阁近在眼前。走过山冈来到一条大路直往高榜阁。只见彩壁红檐,花红叶绿丛中,蓝天白云之下。似血的木棉花,火红的簕杜鹃,粉白的玉兰,映衬在碧叶绿草之中。倒也好看。
挂榜阁也是近几年才建。那时修建三大殿的工人已不见踪影。他们那时临时居住的山坡蓬房也早已拆除,而今已长满了树木杂草。
拾级从中而上楼阁。留意看正大门楹联:挂云旌四海贤豪共举,榜乡彦千秋懿范长留。写的相得益彰,文词放在这里就变得美有内涵。上楼顶俯瞰,更是一目了然。山东是城,城让一水东江划分为城区和江北。显然江北似后起之秀,高楼更高更多。山西边就是红花湖。红花湖依山傍城。远远望去,十八公里绿道掩于其水岸青色。水面似W形状,山峦叠嶂之中,宛若池塘。更远西山有一带明显山体新痕,不知道又在新修建什么。小城虽小,感到生命力还是强,感呈大而扩张之态。
倚栏挂榜阁,轻风吹来,鼻间吸进花草树木的气息,有一股“腥骚”的味道。看那山下莽莽,千翠万绿,似无一处缝隙。总似像在生长变大变高,整个漫铺开来。再四下环顾,远处尽皆是山。山虽不高大,也是连绵不绝。之前说家乡四面环山,而这座小城也是四面是山。只是相较更开阔。地理位置的不同,山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姿态。
下山则从山东右侧。其比先前左侧上山的路宽些,更缓些。且是用石板砌成。下山碰见三三两两的人正往上登爬。擦肩而过有一对年轻男女,女的攀扶着男人臂膀,边抬着步子边喘气边不停说着话。我想既然都这么累了,少说些话保持能量上山不好吗。大概爬山要的就是这种滋味和感觉吧?
很快就到了下山出口。耳边听闻到一种熟悉的鸟叫声,一声声不停地叫着:“咕咕,咕咕!”。随着我人远去,这咕咕声也渐渐地听不真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