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学习
上次谈及手语,有朋友问我如何学习,以自己的学习经历及后续构想,聊聊手语的学习战略。
1.分类
手语依照国家的不同,存在国别分类,本篇文章以中国口语作为主要的聚焦。
中国手语依照是否标准化,分为自然手语、地方(地域)手语、和标准手语:
1)自然手语一般就是来自生活,由使用人约定俗成的,小范围交流的手语;
2)地方手语,是扩大了范围,类似方言,形成的地域性手语;
3)标准手语,是国家为了统一国内的手语,经过调查研究,最终确认的官方手语,以便全国的听障人群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消除了原有个性化手语形成的语言不通,而以手语为母语的人,其实仍然会保持和保留部分的自然手语,因为手语是视觉与动作,指示,感知类的语言,达到双向沟通往往就完成了其目的。
记得听障的朋友告诉我,有些电视台或者节目中的手语翻译,其实打出来的东西也不能完全的识别,因为掺杂着新的词汇或者逻辑比较自由。
2.习得性
手语是一种具有形、神合一的视觉语言,所谓的形,只是形态、动作,而神可以理解为眼神,表情,神态,用以辅助描述疑问、困惑、苦恼、开心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聊天工具上发送的表情,其实当一个人用自己表演出来,其实就是一种自然手语(手语也包括身体、表情、形态的动作)。
这种形体表达的技能,具有习得性,需要经过练习,让动作与含义进行连接。
3.自然性
手语作为形体语言,即使是标准中国手语中,为了便于交流和简化难度,留存着大量自然性的手部、形体动作,诸如:
1)指示性:手指着的东西,借代该物品;
2)描述性:诸如形状、大小、高矮、男女等,通过表演的方式,用动作描述出提及,高度等;
3)表情化:依靠表情辅助语气;
自然性的特征让人封装到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童时代,或者回到原始动物的类比状态,这种形态语言,见自然而得到自然,往往轻松好学,好记。
4.逻辑性
为了解决自然手语的表达的局限,手语中引入中英文字母及特殊的韵母,用以进行更加复杂,或抽象的词汇的表达以及数字的表示,同时以手为笔,进行文字的立体书写,诸如“千”让观看者了解其表达的内容,或以手代替字体的笔画,经过简略,形成可阅读性的视觉文字,诸如“业、万”。
对于这类手语词汇,需要训练强记,多打多练,而很多字母仍然遵循视觉相似的方式,所以学习时难度也大大的降低。
5.应用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疑问,普通人为什么需要学手语?身边也没有手语的听障朋友或家人。
而其实手语作为一门视觉语言,往往可以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全依靠你的想象力和落地:
1)语言辅助
2)远距离沟通(无声沟通)
如果你和朋友掌握手语,可以跨越街道,在可见的范围内,进行超越喊话的方式,进行交流。
记得一次与朋友间隔着超宽的马路,我们打手语聊准备去做的事情,或许有人说为什么不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难道你不感觉到用这样朴实原始的方法进行朋友时间的交流,让心距离更近,趋向于默契与浪漫吗?倘若在比较吵闹的公共场合,同样可以使用手语进行无声的沟通。
3)老年沟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将要面临听力下降,耳背突聋的情况(并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身边有老人的,大家都会体会到耳背交流的困难),助听器是一种选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助听器解决衰老的问题。
当老人因为听力遇到交流困难后,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会收到一定的影响,孤独感,挫折感可能接踵而至,记得姥爷耳背的那几年,我想让他老人家戴助听器,他是特别反对的,老人会有自己的坚持。
在未老之年,我们与亲密关系或家庭中,普及手语,在风险发生后,我们依旧可以不依赖于听力进行心语的交流,动脑动手,也同样是公认预防老年痴呆的方法之一。
曾经有一次在社群中讨论听力损伤,我跳跃性的思维提醒大家可以学习手语,当时群内的人会觉得我的建议很奇怪,应该规避风险,而不是顺应风险,而其实我的本意是,手语的学习和掌握在普通人的一生中,仍存在很大的意义。
4)幼小沟通
记得国外的低龄语言学习中,就存在视觉语言(手势语言)的学习内容,便于儿童的交流,回想一下还没有依依学语的宝宝,我们当时通过自然的手势语言,表演,让他们从听到看建立一个个词汇的链接。
而手语,其实在幼小,语言并不是特别丰富的时候,辅助沟通,在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更加适合去磨炼控制力,交流能力。
同时在外语的学习当中,手、脑并用,读到,讲到,手语打出,多位一体,同样能够综合形成更加扎实的语言学习体验。
6.写在最后
手语是一种特殊人群,又对于普通人存有意义的语言,倘若你阅读完这篇文章,有了学习手语的冲动或者行动,我会很高兴,也希望你找到另一半或者家人与你一起做下去,当我们开始使用手语时,你就会可能体会到我安利这门语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