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曲线是这样的,在学习的前一两天,记住的东西逐步达到最高点,接着开始快速下滑,到了一个低点,下滑的速度又变得和缓。
学习心理课,观察自己的记忆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很难记得住,而且很容易张冠李戴,雷米、贝克、华生、冯特……这些名字看着眼熟,要问我他的理论异同,我连他的理论是什么,都还给老师了。下半年再上课,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遗忘曲线表现的是单一记忆的变化规律,但是以整体记忆来说,这个曲线是一条波浪线,有些记忆高,遗忘的慢,而且通过反复背诵强记实践,会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而有些记忆,使用率不高,自身也没有刻意去强化,就荒废了。
遗忘不总是坏事,现在社会工作节奏很快,各种压力也很大,应用遗忘曲线的规律,把有些烦心的事情淡化,如果我们不去想它,或者换种思路,烦事所对应的记忆,就逐渐减弱了,对我们的影响也会降低。
弱化的烦事记忆,不等于没有,它像是一颗种子,万一外在环境刺激,内在又被其他记忆勾起,这个种子又会发“毒芽”,结坏果。
善用遗忘,是利用思维的特点,克服自动负面思维,就是少去想不好的,思考其是否有积极的一面,储备正向的思维,那么我们就容易记住好的,忘掉不好的。即使有些不好的记忆对个人身心影响很大,也能随着时间淡化,这也就是时间的疗愈功能。
以2008年四川大地震来说,大多数人都淡忘了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恐慌,注意是淡忘,不是忘记。这一方面是时间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川民的自强自救、社会的支持,灾区快速的重建与发展,也让当地民众恢复了信心。
对于遗忘这件事情,也有人反其道行之,他们要强化某些方面的记忆,比如爱的记忆、风险管理的记忆、历史的记忆等等,媒体是这个角色的主演扮演者。我们常会在新闻媒体看到灾难、战争、疾病、婚变、犯罪等等的报道,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记忆的强化,不让我们快速遗忘,是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提醒我们这是不好的事情,万一有苗头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但是多数人却以看热闹的心态,错失了自我进步的机会。
记忆就像一块块砖,建筑起意识思维情感的大厦。记忆的品质,是大厦品质的基础。选择记住什么,选择遗忘什么,关乎大厦的保质期。
想记的记不住,想忘的忘不了,是记忆失衡的表现,不管在什么的年龄段,我们都可以通过训练,改善这种失衡。如同身体要锻炼,记忆也要锻炼。
记住该记的,忘掉该忘的,心地就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