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传统的过年和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刚过,年味犹存,紧接着又迎来这个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
自年前的腊月里开始,直至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几乎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生活内涵和任务,有着各种的讲究、习俗和禁忌。
人们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祈福祭祀、走亲访友、柴米油盐等等琐碎之事,融入过年的这段时间,并赋予了诸多庄重的仪式感。
自年前的腊月初八,不但有喝腊八粥的讲究,还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
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从辞别灶王爷上天言吉祥开始,就步入过年的氛围中。
有一个《腊月歌》的童谣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然后初一串门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赤狗日,初四迎灶神,初五称“破五”,初六送穷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天公日”,初十“石不动”,正月十一“子婿日”,正月十二搭灯棚,正月十三点灶灯,正月十四“临水娘娘”的诞辰。
几乎每日皆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和要求,皆有不同的讲究、不同的忌讳。
正因如此,元宵节和新年相距太近,仿若亦是新年的一个独特节段。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坐席有个规矩,宴席上的最后一个菜,一定是丸子。“丸”,谐音“完”,就是含蓄提醒客人,所有的菜已经上完了,不要再等其他的菜了。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也如酒席上的最后一道丸子,有这个意象,提醒吃了元宵,就算过完年了。
于是,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进入正式的日常工作生活了。
其实元宵节也有很多独立的来源传说。
其一: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最初与祭祀天神有关。
也有说是汉文帝的发明:正月十五是庆祝平定“诸吕之乱”的日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祭祀“太一神”的日子。
其二:道教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源于道教 “三元说”。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分别由天、地、人三官主管。天官爱热闹,所以上元节燃灯、放烟火。
还有佛教的传说: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正月十五成为燃灯供佛的节日。
其三:起源民间,诸如“火把节”,人们持火把驱赶虫兽、祈求风调雨顺。如今西南一些地区,正月十五仍有持火把,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的习俗。
总之,英雄不问出处,元宵节可以不问来历,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把这一天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特别是南北方,风俗习惯、娱乐项目也各有较大的差异,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诸如吃元宵、放烟花、观花灯、猜灯谜、擂鼓、舞龙、舞狮等娱乐活动,都是元宵节特有的标志性的习俗。
在本地区,除了吃元宵、点灯送灯,最为重要的娱乐节目就是看放烟花,这也是元宵节最为精彩的项目。
近些年,烟花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花样繁多,精彩纷呈。夜空中,一发发烟花弹在空中爆开,各种奇异惊艳的造型令人目不暇接。
尤其现在,有钱人多了,大小的公司、各个单位,为了在新的一年,事业生意如同绽放的烟花一样精彩,在元宵节放烟花也是暗中较劲,看谁家的烟花放的出彩,谁家的烟花持续时间长。
从华灯初上、夜色阑珊就开始,远远近近的爆竹烟花爆炸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我今年住在小区的八楼,周边360度的视角,起码可以看到200度。站在客厅就可以看到窗外升腾绽放的烟花。为了更好的观看和拍摄,我提前把南北的窗户的纱窗分别拆下来一个。听到近处的爆破声,就赶紧拿起手机,打开窗户拍一段。
现在是晚上九点多,周围的鞭炮声还是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烟花爆竹的硝烟气味。
元宵吃过了,如同宴席最后的一道丸子,新年节日算结束了,正式开始一年的工作生活吧。